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概述 | 第15-36页 |
1.网络药理学的沿革 | 第15页 |
2.网络药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研究的结合是中药药理学发展的必然 | 第16-18页 |
4.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常用数据库与分析软件 | 第18-29页 |
4.1 中药化学组分以及组分靶点数据库 | 第18-22页 |
4.2 疾病相关基因数据库 | 第22-24页 |
4.3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第24-26页 |
4.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常用的软件及算法 | 第26-29页 |
5.有代表性的网络药理学方法应用研究举例 | 第29-31页 |
5.1 利用无尺度网络分析法探究小柴胡汤的药物肝损伤靶点 | 第29-30页 |
5.2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制 | 第30页 |
5.3 血府逐瘀汤治疗外伤所致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 第30-31页 |
5.4 利用模块法预测玉屏风散的作用机制 | 第31页 |
6.小结 | 第31-32页 |
7.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无尺度网络方法预测并验证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后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靶点 | 第38-63页 |
引言 | 第38-40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1.构建中药靶点数据库 | 第40页 |
2.计算各个靶点的节点度(degree of nodes) | 第40-41页 |
3.预测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后交感神经重构的靶点 | 第41页 |
4.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41页 |
5.心梗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6.药物和给药方法 | 第42页 |
7.测定获取灌胃30天后的大鼠心率变异性指标 | 第42页 |
8.心肌标本取材及处理 | 第42-43页 |
9.Western bolt检测 | 第43页 |
10.qRT-PCR检测 | 第43页 |
11.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 | 第43-44页 |
12.统计分析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54页 |
1.确定连夏宁心方治疗交感神经重构的候选靶点 | 第44-47页 |
2.基础实验采用的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动物实验的一般情况 | 第48页 |
4.连夏宁心方与塞来昔布对心梗后大鼠心肌COX-2蛋白表达的作用 | 第48页 |
5.大鼠心肌中COX-2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48-50页 |
6.免疫组化结果 | 第50-52页 |
7.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62页 |
1.连夏宁心方中药组分靶点网络的无尺度网络特征 | 第54页 |
2.炎症反应与环氧化酶2对交感神经系统及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 第54-58页 |
3.连夏宁心方对心梗后大鼠心肌中的COX-2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第58-59页 |
4.连夏宁心方以及塞来昔布对心梗后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 第59-61页 |
5.连夏宁心方对心梗后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李平教授门诊病历探讨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痰热证的典型合并疾病与合并症状的临床研究 | 第63-105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1.病例来源 | 第64-65页 |
2.冠心病病例的判断标准 | 第65页 |
3.冠心病病例中医证候的判断标准 | 第65页 |
4.冠心病病历的纳入标准 | 第65页 |
5.冠心病病历的排除标准 | 第65-66页 |
6.分组方法 | 第66页 |
7.提取各分组的信息数据 | 第66页 |
8.病历中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 第66-67页 |
9.统计方法 | 第67页 |
结果 | 第67-102页 |
1.冠心病痰热证组与冠心病非痰热证组比较 | 第67-86页 |
2.连夏宁心方治疗组与非连夏宁心方治疗组比较 | 第86-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运用疾病模块分析方法预测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痰热证的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 | 第105-121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1.确定冠心病合并疾病与合并症状的主题词 | 第106页 |
2.建立病症基因信息库 | 第106页 |
3.药物蛋白数据库 | 第106-107页 |
4.确定连夏宁心方相关的冠心病模块 | 第107页 |
5.确定连夏宁心方的作用通路 | 第107-108页 |
6.预测连夏宁心方的靶点 | 第108-109页 |
结果 | 第109-116页 |
1.Mesh主题词 | 第109页 |
2.病症基因库 | 第109-110页 |
3.中药蛋白信息库 | 第110页 |
4.关键冠心病模块 | 第110-112页 |
5.Pathway分析与GO term分析结果 | 第112-114页 |
6.最短路径分析结果 | 第114-116页 |
讨论 | 第116-119页 |
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语 | 第121-122页 |
1.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页 |
2.创新点 | 第121页 |
3.不足与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