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 研究逻辑与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股权激励效应研究的不同视角 | 第17-18页 |
2.2 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 | 第18-20页 |
2.2.1 股权激励的短期市场反应 | 第18页 |
2.2.2 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3 公司研发投资行为对股权激励效果的间接影响 | 第19-20页 |
2.3 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2.3.1 股权激励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3.2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3.3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4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设计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2.4 文献综述评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理论分析 | 第26-34页 |
3.1 股权激励的概念和方式 | 第26-29页 |
3.1.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26页 |
3.1.2 股权激励的方式 | 第26-28页 |
3.1.3 股权激励的契约要素 | 第28-29页 |
3.2 股权激励基础理论 | 第29-32页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3.2.2 激励理论 | 第30-31页 |
3.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1页 |
3.2.4 资源基础观理论 | 第31-32页 |
3.2.5 小结 | 第32页 |
3.3 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第4章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背景分析 | 第34-48页 |
4.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背景分析 | 第34-41页 |
4.2 中兴通讯案例背景简介 | 第41-43页 |
4.3 中兴通讯公司战略及组织结构演变 | 第43-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中兴通讯三次股权激励计划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68页 |
5.1 三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对比 | 第48-56页 |
5.1.1 中兴通讯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 | 第48-49页 |
5.1.2 中兴通讯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 | 第49-51页 |
5.1.3 中兴通讯第三期股权激励计划 | 第51-53页 |
5.1.4 中兴通讯三期股权激励计划的异同对比 | 第53-56页 |
5.2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6页 |
5.2.1 行业层面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5.2.2 公司治理层面影响因素 | 第57-62页 |
5.2.3 公司特征层面影响因素 | 第62-66页 |
5.3 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第68-88页 |
6.1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的短期资本市场反应 | 第68-70页 |
6.2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的长期经营绩效 | 第70-81页 |
6.2.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71-73页 |
6.2.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73-75页 |
6.2.3 发展能力分析 | 第75-77页 |
6.2.4 偿债能力分析 | 第77-81页 |
6.3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 第81-84页 |
6.4 进一步与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6.5 中兴通讯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 | 第86-88页 |
6.5.1 中兴通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效之处 | 第86-87页 |
6.5.2 中兴通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失效之处 | 第87-88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8-91页 |
7.1 结论 | 第88-89页 |
7.2 建议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