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我国现行逮捕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2-16页 |
第一节 行政化色彩显著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审查模式封闭化、书面化 | 第13-14页 |
第三节 辩护方参与性不足 | 第14页 |
第四节 逮捕决定程序缺乏有效监督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审查逮捕诉讼化的实验状况检视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开展审查逮捕诉讼化案件的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审查逮捕诉讼化案件的启动方式及审查程序 | 第17-18页 |
一、启动方式 | 第17页 |
二、时间规定 | 第17页 |
三、审查地点 | 第17页 |
四、参与人员 | 第17页 |
五、审查程序 | 第17-18页 |
第三节 2014年以来已开展审查逮捕诉讼化案件分析 | 第18-23页 |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类型 | 第19-20页 |
二、诉讼化审查逮捕案件处理结果 | 第20-22页 |
三、诉讼化审查逮捕案件起诉、判决情况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审查逮捕诉讼化案件的实践效果 | 第23-25页 |
一、诉讼程序公正公开 | 第23-24页 |
二、控审权力相互制约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审查逮捕诉讼化的实务困境 | 第25-30页 |
第一节 惩罚犯罪与中立裁判之争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效率与公平之争 | 第26页 |
第三节 参与性与安全性之争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公开性与保密性之争 | 第27-28页 |
第五节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争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审查逮捕诉讼化的制度完善 | 第30-42页 |
第一节 构建审查逮捕诉讼化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 第30-31页 |
一、正当程序原则 | 第30-31页 |
二、价值平衡原则 | 第31页 |
第二节 审查逮捕诉讼化的基本理念设计 | 第31-35页 |
一、捕诉分离的检察官中立模式 | 第32-33页 |
二、侦、辩、审三角诉讼化的审查构架 | 第33-34页 |
三、面对面的直接言词方式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适用逮捕诉讼化审查案件范围的合理化选择 | 第35-39页 |
一、应当启动诉讼化审查的案件 | 第36-38页 |
二、不应当启动诉讼化审查的案件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39-42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 第39页 |
二、律师介入及法律援助制度 | 第39-40页 |
三、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制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