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串通投标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9-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第9-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2页
    五、论文结构第12-13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第13-14页
第一章 串通投标罪的概述第14-20页
    第一节 串通投标罪的概念第14-15页
    第二节 串通投标的特征第15-17页
        一、限制竞争性第15-16页
        二、隐蔽性第16页
        三、内部不稳定性第16-17页
    第三节 串通投标罪的类型与表现形式第17-20页
        一、串通投标罪的行为类型第17页
        二、串通投标罪的行为表现形式第17-20页
第二章 关于本罪主体第20-27页
    第一节 主体身份第20-24页
        一、招标代理机构能否成为本罪主体?第20-22页
        二、借用资质挂靠后以被挂靠人名义进行投标的单位或个人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第22-23页
        三、评标委员会的个体成员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第23-24页
    第二节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第24-27页
第三章 关于本罪的定罪标准第27-35页
    第一节 对“情节严重”的理解第27-31页
        一、“情节严重”如何定位?第27-28页
        二、“情节严重”如何认定?第28-31页
    第二节 本罪相关司法解释第31-35页
        一、“直接经济损失”的概念及数额如何认定?第31-33页
        二、行政处罚种类效力如何定位?第33-35页
第四章 关于本罪与相似罪的界限第35-40页
    第一节 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第35-37页
    第二节 与非法经营罪的区别第37-38页
    第三节 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区别第38-40页
第五章 关于本罪共犯第40-46页
    第一节 串通投标罪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的区分第40-43页
        一、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相互独立第41-42页
        二、行为意志体现第42页
        三、所得利益归属第42-43页
    第二节 特殊的共犯形式第43-46页
        一、参与串通未参加投标第43-44页
        二、“摆设或傀儡”参加投标第44页
        三、国家工作人员参加投标第44-46页
结语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2-53页
后记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家暴法背景下婚内强迫性行为入刑的再审视
下一篇: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与司法适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