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D油田4-8井区储层精细描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5页 |
1.2.1 小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夹层识别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5 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6 HDD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具体技术手段 | 第16-17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32页 |
2.1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2 构造背景 | 第20-21页 |
2.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页 |
2.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0-21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21-22页 |
2.4 沉积特征 | 第22-26页 |
2.4.1 沉积亚相类型及特征 | 第22-24页 |
2.4.2 研究区沉积相标志 | 第24-25页 |
2.4.3 单井沉积亚相分析 | 第25-26页 |
2.5 储层特征 | 第26-32页 |
2.5.1 储层四性特征 | 第26-29页 |
2.5.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9-32页 |
第3章 小层划分对比 | 第32-45页 |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32-36页 |
3.1.1 东河砂岩层序界面识别 | 第32-34页 |
3.1.2 层序单元划分方案 | 第34-36页 |
3.2 东河砂岩小层对比及分布特征 | 第36-45页 |
3.2.1 多井小层对比 | 第36-37页 |
3.2.2 小层横向分布特征 | 第37-40页 |
3.2.3 小层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第4章 储层参数解释 | 第45-58页 |
4.1 测井资料的预处理 | 第45-51页 |
4.1.1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 第45-47页 |
4.1.2 岩心深度归位 | 第47-49页 |
4.1.3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 第49-51页 |
4.1.4 测井曲线的归一化 | 第51页 |
4.2 孔隙度计算 | 第51-53页 |
4.2.1 常规孔隙度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4.2.2 非线性BP神经网络方法 | 第52-53页 |
4.3 渗透率计算 | 第53页 |
4.4 含水饱和度计算 | 第53-54页 |
4.5 储层参数解释效果评价 | 第54-58页 |
4.5.1 模型检验精度 | 第56页 |
4.5.2 重叠法 | 第56页 |
4.5.3 误差统计法 | 第56-58页 |
第5章 夹层与单砂层精细刻画 | 第58-88页 |
5.1 夹层识别与特征分析 | 第58-72页 |
5.1.1 基于岩性分类的夹层特征及分布情况 | 第58-66页 |
5.1.2 基于结构分类的夹层特征及分布情况 | 第66-70页 |
5.1.3 夹层级别划分 | 第70-72页 |
5.2 单砂层分类与划分 | 第72-77页 |
5.2.1 单砂层测井相模式库 | 第72-76页 |
5.2.2 单砂层分布特征 | 第76-77页 |
5.3 单砂层划分方案 | 第77-79页 |
5.4 单砂层横向展布特征研究 | 第79-85页 |
5.4.1 单砂层横向连接模式 | 第79-81页 |
5.4.2 单砂层横向展布特征 | 第81-85页 |
5.5 单砂层平面展布特征研究 | 第85-88页 |
第6章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 第88-100页 |
6.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88-89页 |
6.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89-91页 |
6.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91-99页 |
6.3.1 砂体厚度平面变化特征 | 第91-92页 |
6.3.2 砂体孔隙度平面变化特征 | 第92-95页 |
6.3.3 砂体渗透率平面变化特征 | 第95-99页 |
6.4 非均质性综合评价 | 第99-100页 |
第7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100-127页 |
7.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 第100-102页 |
7.1.1 试油法 | 第100-101页 |
7.1.2 分布函数法 | 第101页 |
7.1.3 束缚水饱和度法 | 第101-102页 |
7.2 测井综合评价方法 | 第102-104页 |
7.3 定量综合评价方法 | 第104-110页 |
7.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104-105页 |
7.3.2 储层评价参数的选取 | 第105页 |
7.3.3 储层评价参数归一化 | 第105页 |
7.3.4 储层综合评价计算 | 第105-110页 |
7.4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 第110-127页 |
7.4.1 储层单井发育情况 | 第110-113页 |
7.4.2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 | 第113-117页 |
7.4.3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117-121页 |
7.4.4 有利区预测 | 第121-127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4-135页 |
附件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