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略词 | 第16-17页 |
绪论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3页 |
1 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1 氰烯菌酯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1.1 氰烯菌酯的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1.1.2 氰烯菌酯的毒性 | 第20页 |
1.1.3 氰烯菌酯的抗菌谱 | 第20-21页 |
1.2 氰烯菌酯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第21-23页 |
1.2.1 亚洲镰孢菌敏感极基线建立 | 第21页 |
1.2.2 氰烯菌醋对亚洲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3 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22页 |
1.2.4 氰烯菌酯内吸性和输导性研究 | 第22页 |
1.2.5 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22页 |
1.2.6 氰烯菌酯田间药效以及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发展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 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1 亚洲镰孢菌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 | 第23页 |
1.3.2 亚洲镰孢菌对氰稀菌酯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23页 |
1.3.3 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遗传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1.3.4 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醋的抗药性由单个基因控制 | 第24页 |
1.3.5 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药性机制的研究 | 第24-25页 |
2 小麦赤霉病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2.1 小麦赤霉病简介 | 第25-26页 |
2.2 小麦赤霉病的地理分布 | 第26-27页 |
2.3 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循环及病害流行 | 第27-28页 |
2.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28-29页 |
2.4.1 农业防治 | 第28页 |
2.4.2 化学防治 | 第28-29页 |
2.4.3 抗病育种 | 第29页 |
3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3.1 单端霉烯族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因子 | 第31-32页 |
3.2 不同代谢途径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1 pH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33页 |
3.2.2 光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33页 |
3.2.3 氧化胁迫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不同杀菌剂对麦粒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3页 |
第二章 氰烯菌酯抑制亚洲镰孢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的初步研究 | 第4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1.2 试验药剂 | 第45页 |
1.3 培养基 | 第45页 |
1.4 RNA的提取 | 第45页 |
1.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45-46页 |
1.6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亚洲镰孢菌产毒能力的测定 | 第46页 |
1.7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亚洲镰孢菌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46-48页 |
1.8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亚洲镰孢菌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2.1 氰烯菌醋和多菌灵对亚洲镰孢菌产毒能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2.2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亚洲镰孢菌抗氧化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亚洲镰孢菌胞内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 第51-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第三章 亚洲镰抱菌FaCcp1基因参与氰烯菌醋抑制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及功能研究 | 第59-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7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1页 |
1.2 培养基 | 第61页 |
1.3 试验药剂 | 第61页 |
1.4 DNA和RNA的提取 | 第61页 |
1.5 PCR反应 | 第61-62页 |
1.6 亚洲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性菌及敏感菌FaCcp1基因的克隆测序 | 第62页 |
1.7 亚洲镰孢菌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基因FaCcp1的序列分析 | 第62页 |
1.8 亚洲镰孢菌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基因FaCcp1的敲除及回补 | 第62-64页 |
1.9 亚洲镰孢菌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基因FaCcp1点突变体构建 | 第64-65页 |
1.10 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表型测定 | 第65-67页 |
1.10.1 氰烯菌酯对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产毒能力测定 | 第65页 |
1.10.2 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对几种药剂敏感性的测定 | 第65-66页 |
1.10.3 氰烯菌酯对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66页 |
1.10.4 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菌落生长速率测定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66页 |
1.10.5 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对外界胁迫因子敏感性的测定 | 第66页 |
1.10.6 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无性生殖及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 第66-67页 |
1.10.7 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对小麦胚芽鞘的致病力测定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8页 |
2.1 亚洲镰孢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基因FaCcp1鉴定与序列分析 | 第67页 |
2.2 氰烯菌酯敏感菌株及抗性菌株Ccp1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2.3 亚洲镰孢菌FaCcp1基因缺失突变体及点突变体的生物学特征 | 第68-78页 |
2.3.1 FaCcp1缺失突变体及回补体的获得 | 第68-70页 |
2.3.2 FaCcp1点突变体的获得 | 第70页 |
2.3.3 FaCcp1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 | 第70-72页 |
2.3.4 FaCcp1缺失和点突变对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2.3.5 FaCcp1缺失和点突变对单族毒素合成及Tri族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2.3.6 FaCcp1缺失和点突变对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的影响 | 第75页 |
2.3.7 FaCcp1缺失和点突变对渗透压敏感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2.3.8 FaCcp1缺失突变体和点突变体对氰烯菌酯等五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 第76-77页 |
2.3.9 FaCcp1缺失和点突变对无性生殖的影响 | 第77-78页 |
2.3.10 FaCcp1缺失和点突变对亚洲镰孢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7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四章 亚洲镰孢菌FaSmi1基因参与氰烯菌酯抑制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及功能研究 | 第85-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1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86-87页 |
1.2 培养基 | 第87页 |
1.3 试验药剂 | 第87页 |
1.4 DNA和RNA的提取 | 第87页 |
1.5 氰烯菌酯抗性菌株及野生敏感菌株Smil基因的克隆测序 | 第87-88页 |
1.6 亚洲镰孢菌FaSmi1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88页 |
1.7 亚洲镰孢菌FaSmi1基因缺失突变体和回补体的构建 | 第88-89页 |
1.8 FaSmi1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表型测定 | 第89-91页 |
1.8.1 氰烯菌酯对FaSmi1缺失突变体产毒能力的测定 | 第89页 |
1.8.2 FaSmi1基因缺失突变体对几种杀菌剂药剂敏感性的测定 | 第89页 |
1.8.3 氰烯菌酯对FaSmi1缺失突变体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89-90页 |
1.8.4 FaSmi1基因缺失突变体菌落生长速率测定及菌丝形态观察 | 第90页 |
1.8.5 FaSmi1基因缺失突变体无性生殖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 第90页 |
1.8.6 FaSmi1基因缺失突变体细胞壁裂解能力的测定 | 第90页 |
1.8.7 FaSmi1缺失突变体对外界胁迫因子敏感性的测定 | 第90-91页 |
1.8.8 FaSmi1缺失突变体致病力的测定 | 第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3页 |
2.1 测序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2.2 亚洲镰孢菌FaSmi1基因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 第92页 |
2.3 亚洲镰孢菌FaSmi1缺失突变体的生物学特征 | 第92-103页 |
2.3.1 FaSmi1缺失突变体及回补体的获得 | 第92-94页 |
2.3.2 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细胞壁合成调控蛋白FaSmi1表达量的影响 | 第94-95页 |
2.3.3 FaSmi1基因对氰烯菌酯抑制亚洲镰孢菌单族毒素合成的影响 | 第95-96页 |
2.3.4 FaSmi1缺失突变体对H_2O_2和甲萘醌敏感性的影响 | 第96-97页 |
2.3.5 FaSmi1缺失对亚洲镰孢菌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2.3.6 FaSmi1缺失对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的影响 | 第98-99页 |
2.3.7 FaSmi1基因缺失对亚洲镰孢菌无性生殖的影响 | 第99-100页 |
2.3.8 FaSmi1基因缺失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的影响 | 第100页 |
3.3.9 FaSmi1基因缺失对亚洲镰孢菌渗透压敏感性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2.3.10 FaSmi1基因缺失对亚洲镰孢菌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2.3.11 FaSmi1基因缺失对亚洲镰孢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3-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第五章 亚洲镰抱菌FaCdc3和FaCdc12参与氰烯菌酯抑制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合成及功能研究 | 第11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114-115页 |
1.2 培养基 | 第115页 |
1.3 试验药剂 | 第115页 |
1.4 DNA和RNA的提取 | 第115页 |
1.5 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Septin家族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115-116页 |
1.6 亚洲镰孢菌FaCdc3和FaCdc12的序列分析 | 第116-117页 |
1.7 亚洲镰孢菌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及回补 | 第117页 |
1.8 亚洲镰孢菌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的表型测定 | 第117-119页 |
1.8.1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对氰烯菌酯药剂敏感性测定 | 第117-118页 |
1.8.2 氰烯菌酯处理对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产毒能力的测定 | 第118页 |
1.8.3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菌落生长速率测定及菌丝形态观察 | 第118页 |
1.8.4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对外界胁迫因子敏感性的测定 | 第118页 |
1.8.5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能力的测定 | 第118页 |
1.8.6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细胞核、脂滴和隔膜染色观察 | 第118-119页 |
1.8.7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致病力的测定 | 第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3页 |
2.0 氰烯菌酯对亚洲镰孢菌Septin家族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119页 |
2.1 FaCdc3和FaCdc12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 第119-122页 |
2.2 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的获得与回补 | 第122-125页 |
2.3 概稀菌酯对FaCdc3和FaCdc12缺失突变体产毒能力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2.4 亚洲镰孢菌FaCdc3及FaCdc1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6-133页 |
2.4.1 亚洲镰孢菌FaCdc3和FaCdc12参与调控菌丝生长和色素的合成 | 第126-127页 |
2.4.2 FaCdc3和FaCdc12对外界胁迫因子敏感性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2.4.3 FaCdc3和FaCdc12对亚洲镰孢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2.4.4 FaCdc3和FaCdc12对亚洲镰孢菌脂滴形成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2.4.5 FaCdc3和FaCdc12对亚洲镰孢菌细胞隔膜形成和细胞核分布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2.4.6 FaCdc3和FaCdc12对亚洲镰孢菌致病力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全文小结 | 第139-141页 |
附录 | 第141-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