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岩溶的发育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隐伏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2.1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析 | 第14-16页 |
2.2 隐伏溶洞与隧道间岩体的失稳机理分析 | 第16页 |
2.3 隐伏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的判据 | 第16-17页 |
2.4 隐伏溶洞与隧道间安全距离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溶洞与隧道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19-25页 |
3.1 ADINA简介 | 第19-20页 |
3.2 ADINA求解过程 | 第20页 |
3.3 隧道有限元模拟 | 第20-23页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3.3.2 有限元模型的本构关系 | 第20-22页 |
3.3.3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22页 |
3.3.4 初始地应力的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3.3.5 单元生死和Decay Time的设置 | 第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四章 不同位置溶洞与隧道安全距离数值模拟分析 | 第25-64页 |
4.1 溶洞在隧道底部位置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5-38页 |
4.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4.1.2 各影响因子对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安全距离影响分析 | 第26-37页 |
4.1.3 溶洞位于隧道底部位置时安全距离的预测模型 | 第37-38页 |
4.2 溶洞在隧道侧部位置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8-50页 |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页 |
4.2.2 各影响因子对溶洞位于隧道侧部安全距离影响分析 | 第38-48页 |
4.2.3 溶洞位于隧道侧部位置时岩体安全距离预测模型 | 第48-50页 |
4.3 溶洞在隧道顶部位置安全距离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62页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0页 |
4.3.2 各影响因子对溶洞位于隧道顶部安全距离影响分析 | 第50-61页 |
4.3.3 溶洞位于隧道顶部位置时岩体安全距离预测模型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溶洞的形态走向与隧道安全距离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74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2 溶洞跨度对隧道侧板安全距离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隧道埋深对隧道侧板安全距离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溶洞的高跨比对隧道侧板安全距离的影响 | 第67-71页 |
5.5 溶洞走向对隧道侧板安全距离的影响 | 第71-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