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附图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1页 |
第一节 讨论的问题与相关理论假设 | 第13-20页 |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 第13-17页 |
二、文化产业化语境下民族社区的内源性发展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0-45页 |
一、文化产业研究及评述 | 第20-32页 |
二、社区研究及评述 | 第32-4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涉及的村庄 | 第45-51页 |
一、以村落为研究基本单元——"代表性"问题 | 第45-47页 |
二、田野民族志的科学表达——转换与选择 | 第47-48页 |
三、涉及的村庄——吾屯 | 第48-51页 |
第二章 唐卡的昨天:金色谷地的艺术明珠 | 第51-73页 |
第一节 热贡唐卡的历史源流 | 第51-55页 |
一、何为唐卡 | 第51-53页 |
二、热贡唐卡的历史源流 | 第53-55页 |
第二节 热贡唐卡的文化标识 | 第55-60页 |
一、渊源的宗教性 | 第55-56页 |
二、传承的家族性 | 第56-59页 |
三、流动的匿名性 | 第59-60页 |
第三节 热贡拉索:流动的朝拜者 | 第60-67页 |
一、画师的自我认同——"无我"的修行者 | 第61-63页 |
二、画师的社会认同——人与佛沟通的中介 | 第63-64页 |
三、画师的流动——携艺朝拜 | 第64-67页 |
第四节 传统热贡唐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 第67-73页 |
一、画唐卡——宗教之修行仪式 | 第67-69页 |
二、请唐卡——佛之形象的共享 | 第69-71页 |
三、民族文化的符号——神圣的唐卡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唐卡的今天:神圣与市场之间 | 第73-110页 |
第一节 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成长历程 | 第73-83页 |
一、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 第73-76页 |
二、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起飞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本世纪初) | 第76-78页 |
三、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 第78-83页 |
第二节 黄南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83-100页 |
一、解释框架——种辩证的视角 | 第83-86页 |
二、黄南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86-100页 |
第三节 神圣与市场之间:唐卡交换的"二重性"特征 | 第100-110页 |
一、两个社会文本 | 第100-103页 |
二、文本的解读 | 第103-110页 |
第四章 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 第110-140页 |
第一节 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第110-117页 |
一、家庭作坊 | 第110-114页 |
二、文化企业——以热贡画院为例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销售组织形式 | 第117-129页 |
一、生产单位的直接销售形式 | 第118-122页 |
二、以政府为中介的销售形式 | 第122-124页 |
三、以寺院为中介的销售形式 | 第124-129页 |
第三节 黄南唐卡文化产业中的产权构造形式 | 第129-140页 |
一、产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从"权利产权"到"关系产权" | 第129-132页 |
二、黄南唐卡文化产业中的产权构造 | 第132-137页 |
三、关于"产权"研究的几点思考 | 第137-140页 |
第五章 扩大的市场:黄南唐卡文化产业的市场特征 | 第140-163页 |
第一节 "市场"之争:概念的不同阐释 | 第141-149页 |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市场"——"自由市场论" | 第141-143页 |
二、"市场"的人类学拓展——"多元市场论" | 第143-145页 |
三、"市场"的社会学延伸——"市场的社会结构论" | 第145-147页 |
四、理论的反思与概念的说明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扩大的市场:黄南唐卡地方性市场的本质特征 | 第149-159页 |
一、政治资本的运行 | 第150-153页 |
二、社会资本的运行 | 第153-155页 |
三、文化资本的运行 | 第155-158页 |
四、象征性资本的运行 | 第158-159页 |
第三节 "市场"的重塑:两点理论意义上的讨论 | 第159-163页 |
第六章 黄南的民族社区:历史、文化与主体——以吾屯为例 | 第163-199页 |
第一节 "造佛者的村落"——社区的历史 | 第163-171页 |
一、历史文献中的吾屯 | 第164-166页 |
二、自我讲述的历史——位僧人的口述 | 第166-171页 |
第二节 佛祖、山神与家族——社区的文化 | 第171-189页 |
一、宗教文化 | 第171-177页 |
二、山神文化 | 第177-185页 |
三、家族文化 | 第185-189页 |
第三节 画佛的男人与种地的女人——社区的主体 | 第189-199页 |
一、社区传统中的社会性别地位 | 第190-193页 |
二、社区传统中的性别分工 | 第193-199页 |
第七章 唐卡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民族社区发展 | 第199-230页 |
第一节 唐卡文化产业化与社区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 第199-208页 |
一、社区主体实践逻辑的改变 | 第200-202页 |
二、"非农社会经济区"的建构 | 第202-205页 |
三、社区的内源性发展——唐卡产业化为核心动力 | 第205-208页 |
第二节 吾屯社区发展的内容 | 第208-220页 |
一、社区的经济发展 | 第208-212页 |
二、社区的文化发展 | 第212-216页 |
三、社区主体的发展 | 第216-220页 |
第三节 社区发展的代价 | 第220-227页 |
一、商品化唐卡"灵韵"(Aura)的凋萎 | 第220-224页 |
二、世俗教育的缺失 | 第224-227页 |
第四节 吾屯发展的实践——现代化理论的检定与反思 | 第227-230页 |
结语 | 第230-233页 |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民族文化产业 | 第230页 |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传统的"包容性" | 第230-231页 |
三、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的"多元结构" | 第231-232页 |
四、黄南民族社区的"内源性"发展 | 第232-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2页 |
附录一: 人物访谈对照表(访谈对象按文中出场顺序排列) | 第242-2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成果和所获奖励 | 第248-249页 |
后记 | 第249-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