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含剥落故障的直齿轮系统啮合特性及振动响应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表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14-19页
        1.2.1 时变啮合刚度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2 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2页
第2章 传统时变啮合刚度模型的研究第22-48页
    2.1 概述第22页
    2.2 时变啮合刚度模型第22-37页
        2.2.1 健康齿轮时变啮合刚度模型第22-33页
        2.2.2 剥落齿轮时变啮合刚度模型第33-37页
    2.3 模型对比第37-41页
        2.3.1 健康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第38-39页
        2.3.2 剥落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第39-41页
    2.4 响应分析第41-45页
        2.4.1 健康齿轮副响应分析第42-44页
        2.4.2 剥落齿轮副响应分析第44-45页
    2.5 本章小节第45-48页
第3章 局部剥落齿轮副的啮合特性及振动响应分析第48-68页
    3.1 概述第48页
    3.2 剥落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第48-50页
    3.3 包含边缘变形的剥落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第50-58页
        3.3.1 边缘参与啮合的相关角度求解第50-56页
        3.3.2 边缘变形的起始点和结束点确认第56-57页
        3.3.3 边缘变形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第57-58页
    3.4 模型验证第58-63页
        3.4.1 包括边缘变形的剥落宽度对比第58-60页
        3.4.2 包括边缘变形的剥落长度对比第60-61页
        3.4.3 包括边缘变形的剥落位置对比第61-62页
        3.4.4 包括边缘变形的剥落深度对比第62-63页
    3.5 响应分析第63-66页
        3.5.1 剥落宽度的作用第64-65页
        3.5.2 剥落长度的作用第65-66页
        3.5.3 剥落位置的作用第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带状剥落齿轮副的啮合特性及振动响应分析第68-84页
    4.1 概述第68页
    4.2 带状剥落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第68-71页
        4.2.1 矩形带状剥落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第68-70页
        4.2.2 椭圆带状剥落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第70-71页
    4.3 带状剥落模型验证第71-76页
        4.3.1 矩形剥落形成的带状剥落时变啮合刚度对比第73-75页
        4.3.2 椭圆形剥落形成的带状剥落对比第75-76页
    4.4 剥落形状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第76-79页
        4.4.1 相同剥落长度、不同剥落形状下时变啮合刚度对比第77-78页
        4.4.2 相同剥落面积、不同剥落形状下时变啮合刚度对比第78-79页
    4.5 剥落形状对振动响应的影响第79-82页
        4.5.1 相同剥落长度、不同剥落形状的振动响应对比第79-81页
        4.5.2 相同剥落面积、不同剥落形状的振动响应对比第81-82页
    4.6 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基于改进解析模型的剥落齿轮啮合特性分析第84-96页
    5.1 概述第84页
    5.2 剥落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竖切解析法计算模型第84-87页
        5.2.1 单片齿轮时变啮合刚度模型第84-86页
        5.2.2 考虑基体修正系数和延长啮合的剥落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第86页
        5.2.3 竖切通用时变啮合刚度模型第86-87页
    5.3 竖切解析法模型验证第87-92页
        5.3.1 局部剥落时变啮合刚度对比第87-89页
        5.3.2 带状剥落时变啮合刚度对比第89-92页
    5.4 通用模型应用与响应分析第92-94页
        5.4.1 带状剥落相同长度不同形状的振动响应分析第92-93页
        5.4.2 带状剥落相同面积不同形状的振动响应分析第93-94页
    5.5 总结第94-9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6.1 研究结论第96-9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97-98页
    6.3 研究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附录第110页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0页
    B.获批的软件著作权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密切齿轮的构造及其性能分析
下一篇:风机齿轮箱关键部件模态分析与润滑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