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3 研究创新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关于物流产业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关于产业整合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3 关于物流企业战略方面的研究 | 第12页 |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 第12-14页 |
1.3.1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2-13页 |
1.3.2 产业整合理论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研究方式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对A物流集团外部环境的分析 | 第16-35页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第16-27页 |
2.1.1 PEST分析 | 第16-19页 |
2.1.2 国内外物流产业发展情况 | 第19-25页 |
2.1.3 云南省物流产业发展规模、现状和标志性企业 | 第25-27页 |
2.2 云南物流产业竞争状况分析 | 第27-31页 |
2.2.1 竞争结构分析 | 第27-30页 |
2.2.2 竞争方式分析 | 第30页 |
2.2.3 市场进入机会及壁垒分析 | 第30-31页 |
2.3 境外物流企业的经验和启示 | 第31-33页 |
2.3.1 三井物产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2.3.2 三井物产对中国钢铁行业的渗透 | 第32-33页 |
2.3.3 三井物产的经验和启示 | 第33页 |
2.4 外部环境小结 | 第33-35页 |
2.4.1 A物流集团的机会分析 | 第33-34页 |
2.4.2 A物流集团的威胁分析 | 第34-35页 |
3 对A物流集团内部环境的分析 | 第35-41页 |
3.1 A物流集团基本情况 | 第35页 |
3.2 A物流集团存在问题 | 第35-38页 |
3.2.1 集团管控体系缺失 | 第35-36页 |
3.2.2 发展方式比较单一 | 第36-37页 |
3.2.3 缺乏现代物流人才 | 第37-38页 |
3.2.4 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 第38页 |
3.2.5 物流信息化建设不够充分 | 第38页 |
3.3 A物流集团核心资源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3.3.1 省内资产资源 | 第38-39页 |
3.3.2 物流园区资源 | 第39页 |
3.3.3 渠道资源 | 第39页 |
3.3.4 品牌资源 | 第39页 |
3.3.5 专业团队 | 第39-40页 |
3.3.6 融资能力 | 第40页 |
3.4 内部环境小结 | 第40-41页 |
3.4.1 A物流集团的优势分析 | 第40页 |
3.4.2 A物流集团的劣势分析 | 第40-41页 |
4 A物流集团的发展战略选择、定位及实施 | 第41-49页 |
4.1 A物流集团发展选择 | 第41-42页 |
4.1.1 A物流集团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归纳 | 第41页 |
4.1.2 集团战略方向的选择 | 第41-42页 |
4.2 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 | 第42页 |
4.2.1 A物流集团战略定位 | 第42页 |
4.2.2 A物流集团战略目标 | 第42页 |
4.3 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 第42-49页 |
4.3.1 阶段目标 | 第42-43页 |
4.3.2 深化企业改革 | 第43页 |
4.3.3 整合物流企业 | 第43-44页 |
4.3.4 进入优势产业 | 第44-46页 |
4.3.5 布局智慧物流 | 第46-47页 |
4.3.6 打造上市企业 | 第47-49页 |
5 A物流集团的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49-52页 |
5.1 建立智力支撑体系 | 第49页 |
5.1.1 建立物流研究中心 | 第49页 |
5.1.2 获取投资项目资源 | 第49页 |
5.2 加强战略管控 | 第49-50页 |
5.2.1 建立战略管理体系 | 第49页 |
5.2.2 完善战略管理体系 | 第49-50页 |
5.3 设立产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 第50-51页 |
5.3.1 撬动社会资源 | 第50页 |
5.3.2 支撑企业兼并收购快速发展 | 第50页 |
5.3.3 提升资金管理使用能力效率 | 第50-51页 |
5.4 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 | 第51-52页 |
5.4.1 激发职工潜力 | 第51页 |
5.4.2 吸引外部人才 | 第51页 |
5.4.3 建立培养机制 | 第51-52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