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1 发展背景:提升品质、塑造特色的城市综合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1.2 政策背景:城市修补政策密切关注城市文脉的延续 | 第20页 |
1.1.3 保护背景:历史文化街区的孤立保护机制存在弊端 | 第20-21页 |
1.1.4 更新背景:存量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双向需求 | 第2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7页 |
1.2.1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 | 第21-24页 |
1.2.2 城市修补 | 第24-2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9-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2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33-46页 |
2.1 基础理论支撑 | 第33-36页 |
2.1.1 空间认知的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2.1.2 城市保护理论 | 第34-35页 |
2.1.3 有机更新理论 | 第35-36页 |
2.2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综述 | 第36-44页 |
2.2.1 相关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 | 第36-40页 |
2.2.2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更新 | 第40-43页 |
2.2.3 城市修补的相关研究 | 第43-44页 |
2.3 相关研究述评 | 第44-46页 |
3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价值与演变 | 第46-66页 |
3.1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价值认知 | 第46-53页 |
3.1.1 保护视角:构建历史语境 | 第46-48页 |
3.1.2 发展视角:展现城市特色 | 第48-53页 |
3.2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形成与演变 | 第53-65页 |
3.2.1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形成机制 | 第53-56页 |
3.2.2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演变过程 | 第56-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特征分析 | 第66-92页 |
4.1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主体”特征 | 第66-75页 |
4.1.1 中低收入群体集聚的社会阶层 | 第66-68页 |
4.1.2 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 第68-69页 |
4.1.3 延续传统的行为方式 | 第69-73页 |
4.1.4 包容自主的文化意识 | 第73-75页 |
4.2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载体”特征 | 第75-85页 |
4.2.1 复合拼接的空间 | 第75-81页 |
4.2.2 紧凑老化的设施 | 第81-84页 |
4.2.3 急剧恶化的环境 | 第84-85页 |
4.3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连体”特征 | 第85-91页 |
4.3.1 断层分化的公共管理 | 第85-87页 |
4.3.2 效益主导的设计实施 | 第87-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城市修补对策 | 第92-112页 |
5.1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城市修补的目标 | 第92-96页 |
5.1.1 打造历史发展文脉的“补丁” | 第92-94页 |
5.1.2 架起历史与现代的“桥梁” | 第94-96页 |
5.2 激发主体的社会资本潜力 | 第96-100页 |
5.2.1 友好扶助弱势群体 | 第96-98页 |
5.2.2 有效利用组织资源 | 第98-100页 |
5.3 强化载体的“历史-功能”联系 | 第100-108页 |
5.3.1 分层延续空间形态 | 第101-107页 |
5.3.2 系统完善公共设施 | 第107-108页 |
5.3.3 多样提升生态环境 | 第108页 |
5.4 建立连体的机制体制保障 | 第108-111页 |
5.4.1 完善保护法规体系层次 | 第108-110页 |
5.4.2 差异定位综合修补更新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6 实证研究:武汉洞庭街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城市修补 | 第112-143页 |
6.1 武汉洞庭街概况 | 第112-116页 |
6.1.1 区位条件 | 第112-113页 |
6.1.2 相关规划指引 | 第113-116页 |
6.2 武汉洞庭街发展变迁及问题分析 | 第116-127页 |
6.2.1 发展变迁 | 第116-118页 |
6.2.2 现状特征 | 第118-125页 |
6.2.3 主要问题总结 | 第125-127页 |
6.3 武汉洞庭街城市修补对策 | 第127-142页 |
6.3.1 目标与思路 | 第127-134页 |
6.3.2 主体资本激活对策 | 第134-136页 |
6.3.3 载体空间优化对策 | 第136-140页 |
6.3.4 连体机制建立对策 | 第140-14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43-145页 |
7.1.1 研究结论 | 第143-144页 |
7.1.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7.2 后续研究与未来展望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157页 |
附录2 洞庭街居民调查问卷 | 第157-159页 |
附录3 空间要素认知问卷 | 第159-160页 |
附录4 洞庭街相关规划的部分图纸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