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复方夏枯草方降血压活性成分及制剂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25页
    1.1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第10-16页
        1.1.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第10-12页
        1.1.2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6页
    1.2 降血压药物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降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第16-17页
        1.2.2 天然活性成分降压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3 中药脂质体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 复方夏枯草方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1 临床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2 化学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复方夏枯草方有效部位提取及工艺优化第25-41页
    2.1 单味药鉴定第25-28页
        2.1.1 试剂和仪器第25-26页
        2.1.2 薄层色谱鉴别第26-27页
        2.1.3 小结第27-28页
    2.2 响应曲面法优化复方夏枯草方提取工艺第28-38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28-29页
        2.2.2 钩藤碱含量测定的方法与结果第29-31页
        2.2.3 提取方法的筛选第31页
        2.2.4 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第31-37页
        2.2.5 小结第37-38页
    2.3 复方夏枯草方有效部位的提取第38-40页
        2.3.1 试剂与仪器第38页
        2.3.2 复方夏枯草渗漉提取第38-39页
        2.3.3 复方夏枯草部位分离第39-40页
    2.4 本章结果与讨论第40-41页
第3章 降压活性部位的筛选第41-49页
    3.1 试剂与仪器第41页
    3.2 活性筛选实验第41-48页
        3.2.1 实验准备第41-42页
        3.2.2 实验操作过程第42-43页
        3.2.3 实验分析第43-48页
    3.3 本章结果与讨论第48-49页
第4章 降压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第49-56页
    4.1 试剂与仪器第49-50页
    4.2 试验方法第50-55页
        4.2.1 薄层色谱板的铺制第50页
        4.2.2 展开剂的选择第50-51页
        4.2.3 样品上柱第51-52页
        4.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52-55页
    4.3 本章结果与讨论第55-56页
第5章 复方夏枯草方有效成分脂质体研究第56-66页
    5.1 钩藤碱脂质体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6-58页
        5.1.1 试剂与仪器第56-57页
        5.1.2 钩藤碱含量测定方法第57页
        5.1.3 钩藤碱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第57-58页
    5.2 钩藤碱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筛选第58-59页
        5.2.1 钩藤碱脂质体制备方法第58-59页
        5.2.2 不同制备方法下包封率的考察第59页
    5.3 钩藤碱脂质体制备工艺的考察第59-61页
        5.3.1 正交实验设计第59-60页
        5.3.2 钩藤碱脂质体的制备第60页
        5.3.3 正交分析第60-61页
        5.3.4 验证试验第61页
    5.4 钩藤碱脂质体理化性质考察第61-65页
    5.5 本章结果与讨论第65-66页
第6章 结语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4-75页
附录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磺酸通过PKCα-TGF-β1通路对缺氧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PASMCs的影响
下一篇:健脾生血颗粒的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