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一)对口支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 | 第12页 |
(二)对口支援的经济绩效还不甚明确 | 第12页 |
(三)国内外对援助非常重视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 第18-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研究可行性 | 第18-19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对口支援的理论依据与历史演进 | 第20-33页 |
一、对口支援概念及类型 | 第20-22页 |
(一)对口支援概念 | 第20页 |
(二)对口支援类型 | 第20-22页 |
二、对口支援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一)援助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 第22-24页 |
(二)精准扶贫方式理论 | 第24-25页 |
(三)包容性发展理论 | 第25页 |
三、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 | 第25-28页 |
(一)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1979 年) | 第25-26页 |
(二)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1980 年——1996 年) | 第26-27页 |
(三)对口支援政策进一步发展(1997 年至今) | 第27-28页 |
四、全国部分地区对口支援实施现状 | 第28-33页 |
(一)对三峡库区的援助 | 第29页 |
(二)对新疆的援助 | 第29-30页 |
(三)对西藏的援助 | 第30-32页 |
(四)对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援助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对口支援的经济绩效:以长阳县“616”工程为例 | 第33-49页 |
一、“616”对口支援工程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二、长阳县对口支援工程实施现状 | 第34-37页 |
(一)对口支援的总项目及资金 | 第34-35页 |
(二)对口支援的领域 | 第35-37页 |
三、长阳县对口支援的经济绩效分析 | 第37-49页 |
(一)对口支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第37-40页 |
(二)对地方三次产业构成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三)对群众收入的改变率 | 第42-46页 |
(四)对经济增长要素的提供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影响对口支援经济绩效的因素 | 第49-53页 |
一、对口支援外部影响因素 | 第49-51页 |
(一)总投入量 | 第49页 |
(二)投入方式 | 第49-50页 |
(三)工作机制 | 第50-51页 |
二、“616”对口支援工程其他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一)参与度 | 第51页 |
(二)积极性 | 第51页 |
(三)交流平台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提高对口支援经济效益的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一、继续加大支援力度经济 | 第53页 |
二、加强智力支援,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53-54页 |
三、健全支援工作管理机制,注重后续管理 | 第54页 |
四、加大贫困人口在支援工程中的参与比例 | 第54-55页 |
五、建立协作和激励机制,保障支援双方互惠互利 | 第55页 |
六、加强支援平台建设,促进交流、沟通与合作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