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毒物学(毒理学)论文

溴代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的细胞膜毒性和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十溴二苯乙烷毒性研究进展第9-11页
        1.1.1 溴代阻燃剂简介第9-10页
        1.1.2 十溴二苯乙烷简介第10页
        1.1.3 十溴二苯乙烷毒性研究进展第10-11页
    1.2 细胞膜概况第11-14页
        1.2.1 细胞膜结构第11-13页
        1.2.2 细胞膜的组成第13页
        1.2.3 物质的跨膜方式第13-14页
    1.3 典型环境化合物与细胞膜毒性研究第14-17页
        1.3.1 细胞膜模型和实验技术第14-16页
        1.3.2 膜体系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第16-17页
    1.4 十溴二苯乙烷的甲状腺干扰效应研究进展第17-21页
        1.4.1 甲状腺激素结构和功能第18页
        1.4.2 甲状腺激素β受体蛋白结构及功能第18-19页
        1.4.3 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第19-21页
第二章 基于细胞模型、脂质膜模型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十溴二苯乙烷的细胞膜毒性第21-37页
    2.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2-25页
        2.2.1 实验仪器第22页
        2.2.2 实验试剂与细胞第22页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2-23页
        2.2.4 细胞复苏与培养第23页
        2.2.5 乳酸脱氢酶的测定第23页
        2.2.6 活性氧的测定第23-24页
        2.2.7 脂质体的制备第24页
        2.2.8 荧光标记及测量第24页
        2.2.9 分子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24-25页
        2.2.10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25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25-35页
        2.3.1 活性氧测量第25-26页
        2.3.2 乳酸脱氢酶释放测量第26-27页
        2.3.3 DBDPE的荧光各向异性对DPPC双层的影响第27-28页
        2.3.4 DBDPE与 DPPC双层作用模式分析第28-30页
        2.3.5 DPPC双层“孔洞”的形成第30-31页
        2.3.6 DPPC双层的厚度分析第31-32页
        2.3.7 DPPC双层的脂均面积分析第32-33页
        2.3.8 DPPC双层的有序性参数分析第33页
        2.3.9 DPPC双层的质量密度分布第33-35页
        2.3.10 DPPC双层膜的径向分布函数分析第35页
    2.4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十溴二苯乙烷与甲状腺素受体β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7-48页
    3.1 研究背景第37页
    3.2 实验准备与方法第37-38页
        3.2.1 体系结构模型的构建第37-38页
        3.2.2 分子对接第38页
        3.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第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3.3.1 体系稳定性检测第38-39页
        3.3.2 体系RMSF分析第39-40页
        3.3.3 结合模式分析第40-42页
        3.3.4 蛋白回旋半径分析第42-43页
        3.3.5 二级结构分析第43-44页
        3.3.6 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第44-45页
        3.3.7 结合自由能分析及能量分解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48-50页
    4.1 总结第48页
    4.2 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60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菌肽Dermaseptin B2、改造肽表达体系的构建和抗菌活性比较研究
下一篇:N-(6-((2-羟丙基)氨基)-6-氧代己基)苯甲酰胺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