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5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简介 | 第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 | 第9-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构造 | 第9-10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形式 | 第10-11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受力特点 | 第11-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 第12-18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 ·国外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13-15页 |
| ·我国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15-18页 |
| ·自锚式悬索桥锚固应力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概述 | 第18-1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锚固系统设计原则 | 第1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锚固结构的形式 | 第19-23页 |
|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锚固区应力分析研究概况 | 第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 2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分析基本理论 | 第25-37页 |
| ·悬索桥设计计算理论的发展 | 第25-29页 |
| ·弹性理论 | 第25-26页 |
| ·挠度理论 | 第26-28页 |
| ·有限位移理论 | 第28-2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几何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29-33页 |
| ·自锚式悬索桥分析的非线性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 ·几何非线性Euler-lagrange 法增量理论 | 第30-33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解法 | 第33-35页 |
| ·增量法 | 第34页 |
| ·迭代法 | 第34-35页 |
| ·混合法 | 第35页 |
| ·收敛准则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50页 |
| ·南京长江隧道右汊江心洲大桥设计概况 | 第37-39页 |
| ·设计技术标准 | 第37-38页 |
| ·加劲梁构造 | 第38页 |
| ·主塔和桥墩构造 | 第38-39页 |
| ·缆索系统构造 | 第39页 |
| ·南京长江隧道右汊江心洲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9页 |
| ·杆单元──LINK10 | 第40-42页 |
| ·梁单元──BEAM188 | 第42页 |
| ·江心洲大桥主要构造的模拟 | 第42-45页 |
| ·南京江心洲大桥成桥主缆初始状态和结构内力的确定 | 第45-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自锚式悬索桥全桥静力分析 | 第50-61页 |
| ·概述 | 第50页 |
| ·恒载作用效应分析 | 第50-53页 |
| ·恒载作用下主缆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 ·恒载作用下吊索应力分析 | 第51-52页 |
| ·恒载作用下索塔、加劲梁应力分析 | 第52-53页 |
| ·活载作用效应分析 | 第53-55页 |
| ·温度作用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 ·温度荷载作用下主要构件位移 | 第55页 |
| ·温度荷载作用下索塔主要部位内力 | 第55-56页 |
| ·温度作用下吊索、主缆应力 | 第56-57页 |
| ·基础变位作用效应分析 | 第57-58页 |
| ·荷载组合作用效应分析 | 第58-60页 |
| ·组合效应作用下主梁、主塔控制截面的应力 | 第58页 |
| ·组合效应作用下主缆和吊杆应力 | 第58-60页 |
| ·组合效应作用下控制点位移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自锚式悬索桥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 | 第61-68页 |
| ·锚固区系统介绍 | 第61-62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 ·概述 | 第62-63页 |
| ·模型建立的思路 | 第63页 |
| ·荷载和边界施加 | 第63-64页 |
| ·主缆锚固区局部空间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 第64-67页 |
| ·锚固区整体变形分析 | 第64-65页 |
| ·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详细摘要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