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绪言 | 第16-3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二、研究缘由 | 第16-17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7-32页 |
(一)民国时期民族思想研究 | 第17-20页 |
(二)西北诸马军阀与宁夏回汉关系研究 | 第20-26页 |
(三)甘宁青民族关系研究 | 第26-29页 |
(四)其他相关专题研究 | 第29-32页 |
四、当前研究所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五、研究主旨、创新之处与理论方法 | 第33-36页 |
第一章 民国以前宁夏回汉民族关系回溯 | 第36-70页 |
一、宁夏回汉民族关系回溯 | 第36-50页 |
(一)回族的形成 | 第36-44页 |
(二)明代宁夏地区的回族 | 第44-46页 |
(三)清初回民反清斗争 | 第46-50页 |
二、左宗棠对回民起义的镇压与西北回族分布格局演变 | 第50-61页 |
(一)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的方略及其主要措施 | 第50-57页 |
(二)起义后回族分布格局的变化 | 第57-61页 |
三、晚清时期的宁夏回汉民族关系 | 第61-70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70-92页 |
一、孙中山的民族关系思想 | 第70-77页 |
(一)孙中山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与定义 | 第70-72页 |
(二)孙中山在不同时期对民族关系思想的表述 | 第72-77页 |
二、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 | 第77-82页 |
(一)北洋军阀政府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77-81页 |
(二)北洋军阀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与评价 | 第81-82页 |
三、蒋介石对孙中山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82-92页 |
(一)蒋介石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 | 第83-85页 |
(二)蒋介石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85-92页 |
第三章 北洋军阀时期的宁夏回汉民族关系 | 第92-151页 |
一、民国时期宁夏概况 | 第92-97页 |
(一)民国时期宁夏行政建制的演变 | 第93-95页 |
(二)宁夏汉族的形成历程 | 第95-97页 |
二、马福祥的民族思想 | 第97-104页 |
(一)“回汉和睦”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现 | 第97-101页 |
(二)积极倡导“回儒对话”,努力扩大回族话语权 | 第101-102页 |
(三)倡导民族团结,力促边疆稳定 | 第102-104页 |
三、马福祥对回族与伊斯兰教的政策 | 第104-116页 |
(一)积极发展回族教育,促进回汉沟通与了解 | 第105-107页 |
(二)翻译伊斯兰教汉译经典,积极促进中伊思想文化交流 | 第107-109页 |
(三) 创办《月华》杂志,大力推动回族、伊斯兰教研究 | 第109-112页 |
(四)热心资助回族青年赴京深造 | 第112-114页 |
(五)关心回族民众生活,编修宁夏新方志《朔方道志》 | 第114-115页 |
(六) 小结 | 第115-116页 |
四、甘肃易督风波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116-126页 |
(一)张广建督甘时期对回汉矛盾的利用及其恶果 | 第117-119页 |
(二)马福祥主导“五马反张运动” | 第119-121页 |
(三)甘肃易督风波中的回汉矛盾 | 第121-123页 |
(四)甘肃易督风波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五、马鸿宾主政宁夏时期回汉民族关系的缓和 | 第126-139页 |
(一)马鸿宾第一次主政宁夏 | 第126-133页 |
(二)马鸿宾第二次主政宁夏 | 第133-137页 |
(三)马鸿宾第三次主政宁夏 | 第137-138页 |
(四)马鸿宾主政宁夏时期回汉关系的缓和 | 第138-139页 |
六、北洋军阀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特征 | 第139-151页 |
(一)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民族政策 | 第140-146页 |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政策 | 第146-147页 |
(三)北洋军阀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特征 | 第147-151页 |
第四章 国民军统治时期的宁夏回汉关系 | 第151-174页 |
一、国民军的活动与马福祥家族的政治选择 | 第151-157页 |
(一)国民军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及其影响 | 第151-155页 |
(二)马福祥家族的政治抉择 | 第155-157页 |
二、河湟事变与凉州事变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157-164页 |
(一)“河湟事变”与“凉州事变”的爆发 | 第158-161页 |
(二)“河湟事变”与“凉州事变”对西北回汉关系的影响 | 第161-164页 |
三、国民军统治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特征 | 第164-174页 |
(一)国民军进入宁夏及其对当地回汉关系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二)门致中执政宁夏时期的不作为 | 第166-167页 |
(三)马仲英两攻宁夏及其对当地回汉关系的影响 | 第167-172页 |
(四)国民军统治时期宁夏回汉关系的发展特征 | 第172-174页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宁夏的回汉关系 | 第174-219页 |
一、南京国民政府对回族及伊斯兰教的政策 | 第174-182页 |
(一)南京国民政府对回族的政策 | 第174-177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 第177-181页 |
(三)国民政府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控制与同化政策 | 第181-182页 |
二、马鸿逵入主宁夏后的民族主张(1932-1937) | 第182-190页 |
(一)马鸿逵的民族主张 | 第183-184页 |
(二)马鸿逵入宁后民族主张的具体表现 | 第184-189页 |
(三)马鸿逵民族主张与蒋介石反共思想的融合 | 第189-190页 |
三、抗日战争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推动(1937-1945) | 第190-197页 |
(一)宁夏回汉民众的抗日爱国运动 | 第190-192页 |
(二)宁夏回族上层人士的爱国行动 | 第192-194页 |
(三)宁夏回汉军民的爱国行动 | 第194-196页 |
(四)抗日战争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推动 | 第196-197页 |
四、三次海固回民起义与国民党统治者的态度(1945-1949) | 第197-208页 |
(一)海固回民起义爆发的社会背景 | 第198-202页 |
(二)海固三次回民起义 | 第202-205页 |
(三)国民党统治者对“海固三次回民起义”的态度 | 第205-208页 |
五、国民政府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特征 | 第208-219页 |
(一)国民政府时期民族政策的实质及其影响 | 第209-211页 |
(二)国民政府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 | 第211-213页 |
(三)国民政府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 | 第213-219页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启示 | 第219-235页 |
一、近代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总体定位与评价 | 第219-224页 |
(一)陕甘回民起义对宁夏回汉关系与居住格局的影响 | 第219-222页 |
(二)民国时期宁夏回汉关系发展脉络 | 第222-224页 |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宁夏的推行与成功 | 第224-230页 |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 第224-227页 |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宁夏的具体体现 | 第227-230页 |
三、宁夏模式:回汉民族关系对处理当前民族关系的启示 | 第230-235页 |
(一)宁夏回汉民族关系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 | 第230-233页 |
(二)宁夏回汉民族关系对处理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启示 | 第23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53页 |
致谢 | 第253-2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成果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