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四、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33-69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释义 | 第33-47页 |
一、城市与乡村 | 第33-37页 |
二、城乡一体化 | 第37-42页 |
三、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城乡统筹关系辨析 | 第42-47页 |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47-6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 | 第47-49页 |
二、毛泽东的城乡关系理论 | 第49-53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 第53-58页 |
四、习近平的城乡关系思想 | 第58-62页 |
五、其他相关理论 | 第62-69页 |
第三章 西北地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 | 第69-91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 第70-80页 |
一、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西北城乡关系 | 第70-74页 |
二、改革开放到十六大前的西北城乡关系 | 第74-78页 |
三、再平衡下合规律的反哺与一体化发展型城乡关系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城乡关系历史演进的启示 | 第80-83页 |
一、城乡关系是我国各种社会与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 第80-81页 |
二、国家政策是影响西北地区城乡关系的首要因素 | 第81页 |
三、制度创新是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 第81-82页 |
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协调推进是重要途径 | 第82-83页 |
五、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 第83页 |
第三节 西北地区地域系统的要素特点 | 第83-91页 |
一、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 | 第83-84页 |
二、人文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滞后 | 第84-85页 |
三、战略位置显要民族问题突出 | 第85-86页 |
四、三农比重大工业不发达 | 第86-87页 |
五、城市规模有限结构体系不完整 | 第87-88页 |
六、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欠缺 | 第88-91页 |
第四章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观测点与模型建构 | 第91-119页 |
第一节 系统论视域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92-103页 |
一、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 第92-95页 |
二、科学辨识城乡大系统 | 第95-99页 |
三、城乡系统发展的前景和目标:城乡一体化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分析与建模 | 第103-119页 |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103-106页 |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106-110页 |
三、系统动力学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研究中的优势 | 第110页 |
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系统的构成 | 第110-111页 |
五、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力SD模型构建 | 第111-119页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的量化分析 | 第119-155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时序变化 | 第119-131页 |
一、生活质量提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 | 第119-122页 |
二、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2-123页 |
三、数据获取及方法选择 | 第123页 |
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模型 | 第123-131页 |
第二节 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分析 | 第131-146页 |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内容及系统要素 | 第132-133页 |
二、变量选择测量与研究假设 | 第133-136页 |
三、实证分析与讨论 | 第136-146页 |
第三节 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 | 第146-155页 |
一、优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系统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 第146-148页 |
二、改善城乡社会人口一体化功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 第148-149页 |
三、强化城市组织功能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 | 第149-152页 |
四、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宏观环境拓展环境治理途径 | 第152-155页 |
结语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