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光化学物质论文

Sr3SiO5:Eu2+的合成与表面改性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1-26页
    2.1 白光LED简介第11-14页
        2.1.1 白光LED的基本结构与发光原理第11-12页
        2.1.2 白光LED实现方式第12-14页
            2.1.2.1 单芯片组合荧光粉型白光LED第12-14页
            2.1.2.2 多种LED芯片组合实现白光LED第14页
            2.1.2.3 多量子阱型实现白光LED第14页
    2.2 白光LED用荧光粉简介第14-20页
        2.2.1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2.2.1.1 蓝光转换型荧光粉第15-16页
            2.2.1.2 近紫外光转换型荧光粉第16-18页
        2.2.2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制备方法第18-20页
            2.2.2.1 高温固相法第18页
            2.2.2.2 溶胶凝胶法第18页
            2.2.2.3 燃烧法第18-19页
            2.2.2.4 沉淀法第19页
            2.2.2.5 水热合成法第19-20页
    2.3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表面改性研究第20-24页
        2.3.1 荧光粉表面改性的方法第20-22页
            2.3.1.1 机械球磨法第20-21页
            2.3.1.2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21页
            2.3.1.3 熔融包覆法第21页
            2.3.1.4 溶胶凝胶法第21页
            2.3.1.5 化学沉淀法第21-22页
            2.3.1.6 浸渍包覆法第22页
        2.3.2 荧光粉表面改性的种类第22-24页
            2.3.2.1 无机包覆第22-23页
            2.3.2.2 有机表面改性第23-24页
    2.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4-26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26-33页
    3.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第26-27页
    3.2 Sr_3SiO_5:Eu~(2+)荧光粉的合成与表面改性第27-31页
        3.2.1 Sr_3SiO_5:Eu~(2+)的合成第27-29页
        3.2.2 S掺杂样品的合成第29页
        3.2.3 Sr_3SiO_5:Eu~(2+)荧光粉的表面改性第29-31页
    3.3 样品的表征第31-33页
        3.3.1 物相分析第31页
        3.3.2 荧光光谱分析第31页
        3.3.3 表面形貌分析(SEM)第31页
        3.3.4 红外光谱测定(IR)第31页
        3.3.5 沉降实验第31-32页
        3.3.6 耐水性实验第32页
        3.3.7 团聚结块实验第32-33页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第33-52页
    4.1 Sr_3SiO_5:Eu~(2+)样品的发光性第33-34页
    4.2 合成温度对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4.3 助熔剂含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4.4 Eu~(2+)离子的掺杂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4.5 S掺杂对Sr_3SiO_5:Eu~(2+)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影响第38-43页
        4.5.1 S掺杂对样品晶体结构的影响第38-39页
        4.5.2 S掺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第39-42页
        4.5.3 S~(2-)离子的掺杂浓度对Sr_3SiO_5:Eu~(2+)发光强度的影响第42-43页
    4.6 Sr_3SiO_5:Eu~(2+)荧光粉的表面改性第43-52页
        4.6.1 改性工艺的选择第43-44页
        4.6.2 偶联剂处理前后样品的荧光光谱对比第44-45页
        4.6.3 表面形貌分析(SEM)第45-47页
        4.6.4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7-48页
        4.6.5 沉降实验第48-49页
        4.6.6 团聚结块实验第49-50页
        4.6.7 耐水性试验第50-5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5.1 结论第52-53页
    5.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念珠菌影响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反应及自噬的效应与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中国人口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