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2.1 白光LED简介 | 第11-14页 |
2.1.1 白光LED的基本结构与发光原理 | 第11-12页 |
2.1.2 白光LED实现方式 | 第12-14页 |
2.1.2.1 单芯片组合荧光粉型白光LED | 第12-14页 |
2.1.2.2 多种LED芯片组合实现白光LED | 第14页 |
2.1.2.3 多量子阱型实现白光LED | 第14页 |
2.2 白光LED用荧光粉简介 | 第14-20页 |
2.2.1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2.1.1 蓝光转换型荧光粉 | 第15-16页 |
2.2.1.2 近紫外光转换型荧光粉 | 第16-18页 |
2.2.2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2.2.2.1 高温固相法 | 第18页 |
2.2.2.2 溶胶凝胶法 | 第18页 |
2.2.2.3 燃烧法 | 第18-19页 |
2.2.2.4 沉淀法 | 第19页 |
2.2.2.5 水热合成法 | 第19-20页 |
2.3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表面改性研究 | 第20-24页 |
2.3.1 荧光粉表面改性的方法 | 第20-22页 |
2.3.1.1 机械球磨法 | 第20-21页 |
2.3.1.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1页 |
2.3.1.3 熔融包覆法 | 第21页 |
2.3.1.4 溶胶凝胶法 | 第21页 |
2.3.1.5 化学沉淀法 | 第21-22页 |
2.3.1.6 浸渍包覆法 | 第22页 |
2.3.2 荧光粉表面改性的种类 | 第22-24页 |
2.3.2.1 无机包覆 | 第22-23页 |
2.3.2.2 有机表面改性 | 第23-24页 |
2.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6-33页 |
3.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3.2 Sr_3SiO_5:Eu~(2+)荧光粉的合成与表面改性 | 第27-31页 |
3.2.1 Sr_3SiO_5:Eu~(2+)的合成 | 第27-29页 |
3.2.2 S掺杂样品的合成 | 第29页 |
3.2.3 Sr_3SiO_5:Eu~(2+)荧光粉的表面改性 | 第29-31页 |
3.3 样品的表征 | 第31-33页 |
3.3.1 物相分析 | 第31页 |
3.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1页 |
3.3.3 表面形貌分析(SEM) | 第31页 |
3.3.4 红外光谱测定(IR) | 第31页 |
3.3.5 沉降实验 | 第31-32页 |
3.3.6 耐水性实验 | 第32页 |
3.3.7 团聚结块实验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3-52页 |
4.1 Sr_3SiO_5:Eu~(2+)样品的发光性 | 第33-34页 |
4.2 合成温度对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 助熔剂含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4.4 Eu~(2+)离子的掺杂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4.5 S掺杂对Sr_3SiO_5:Eu~(2+)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8-43页 |
4.5.1 S掺杂对样品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4.5.2 S掺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4.5.3 S~(2-)离子的掺杂浓度对Sr_3SiO_5:Eu~(2+)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4.6 Sr_3SiO_5:Eu~(2+)荧光粉的表面改性 | 第43-52页 |
4.6.1 改性工艺的选择 | 第43-44页 |
4.6.2 偶联剂处理前后样品的荧光光谱对比 | 第44-45页 |
4.6.3 表面形貌分析(SEM) | 第45-47页 |
4.6.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7-48页 |
4.6.5 沉降实验 | 第48-49页 |
4.6.6 团聚结块实验 | 第49-50页 |
4.6.7 耐水性试验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