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页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田间危害症状 | 第11-12页 |
1.2 苹果树腐烂菌病原学研究 | 第12-15页 |
1.2.1 病原菌 | 第12-13页 |
1.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2.3 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 | 第13页 |
1.2.4 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 第13-14页 |
1.2.5 病害浸染循环 | 第14-15页 |
1.3 苹果树腐烂菌的流行学研究 | 第15-17页 |
1.3.1 气象因素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5-16页 |
1.3.2 树势、树枝伸张方向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6页 |
1.3.3 土壤、营养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6页 |
1.3.4 果园内菌源量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6页 |
1.3.5 栽植密度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6 果园管理水平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7页 |
1.3.7 病斑重犯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 第17页 |
1.4 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农业措施 | 第17页 |
1.4.2 化学防治 | 第17-18页 |
1.4.3 生物防治 | 第18-20页 |
1.4.4 病害防治的展望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0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4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菌种发酵液及发酵液滤液制备 | 第23页 |
2.2.2 对峙培养试验 | 第23页 |
2.2.3 菌丝生长试验 | 第23-24页 |
2.2.4 抑制孢子萌发试验 | 第24页 |
2.2.5 离体枝条试验 | 第24-25页 |
2.2.6 菌株SL01的鉴定 | 第25-27页 |
2.2.7 菌株SL01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27-29页 |
2.2.8 优化后SL01对离体枝条和果实的病斑扩展影响 | 第29页 |
2.2.9 大田试验 | 第29页 |
2.2.10 数据统计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48页 |
3.1 苹果树腐烂病生防菌的筛选 | 第30-36页 |
3.1.1 皿内拮抗作用 | 第30-31页 |
3.1.2 生防菌发酵液及发酵滤液的抑菌作用 | 第31页 |
3.1.3 液培条件下对腐烂菌菌丝生长影响 | 第31-32页 |
3.1.4 生防菌的持续抑菌作用 | 第32-33页 |
3.1.5 被抑制腐烂菌的显微形态观察 | 第33页 |
3.1.6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腐烂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 | 第33-35页 |
3.1.7 生防菌发酵液对离体枝条病斑扩展影响 | 第35-36页 |
3.2 菌株SL01的鉴定 | 第36-39页 |
3.2.1 菌株SL01的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36-37页 |
3.2.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C源利用情况测定 | 第37页 |
3.2.3 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37-39页 |
3.3 菌株SL01发酵条件优化 | 第39-46页 |
3.3.1 不同碳源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不同氮源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无机盐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3.3.5 培养时间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3.3.6 培养温度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7 培养液初始pH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3.3.8 接种量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3.3.9 溶氧量对SL01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10 优化后SL01的离体枝条病斑抑制作用检测 | 第44-46页 |
3.3.11 菌株SL01优化后的果实病斑抑制作用检测 | 第46页 |
3.4 菌剂SL01对腐烂病防效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3.4.1 菌剂SL01对田间刮除病斑的预防作用 | 第46-47页 |
3.4.2 菌剂SL01对田间刮除病斑的治疗作用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4.1 结论 | 第48页 |
4.2 讨论 | 第48-50页 |
4.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