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的流动:雷公山苗族稻作文化与社会交换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7-23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21页 |
(一)国外学术界的研究 | 第10-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21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一章 雷公山苗族的聚落与人 | 第23-44页 |
第一节 苗族的迁徙与祖先记忆 | 第24-33页 |
第二节 聚落的地名与空间 | 第33-41页 |
一、麻鸟聚落与空间 | 第34-36页 |
二、高要梯田由来与地名 | 第36-41页 |
第三节 空间与人群:聚落的家族分布 | 第41-44页 |
一、麻鸟苗寨来源与锦鸡传说 | 第41-42页 |
二、麻鸟家族分布与来源 | 第42-44页 |
第二章 雷公山苗族的稻作与季节 | 第44-79页 |
第一节 苗族“稻-鱼-鸭”生态复合系统 | 第44-51页 |
一、山地稻作生态复合系统 | 第44-47页 |
二、苗族糯稻种植技术 | 第47-51页 |
第二节 稻田与糯米:命名制度及其分类 | 第51-61页 |
一、糯稻的分类与命名 | 第52-56页 |
二、梯田的建造与命名 | 第56-61页 |
第三节 苗族的季节与稻作生产 | 第61-79页 |
一、季节歌与苗族历法 | 第61-65页 |
二、苗族稻作与季节安排 | 第65-79页 |
第三章 雷公山苗族的糯米与人生礼仪 | 第79-96页 |
第一节 新生儿仪式 | 第79-87页 |
一、架桥仪式 | 第79-81页 |
二、婴儿降生 | 第81-83页 |
三、月米酒仪式 | 第83-86页 |
四、麻鸟生子“灵魂”观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婚姻仪式 | 第87-91页 |
一、一般婚姻仪礼 | 第87-88页 |
二、麻鸟婚姻仪式个案 | 第88-90页 |
三、高要“且尤蔓”传说 | 第90-91页 |
第三节 丧葬仪式 | 第91-96页 |
一、麻鸟丧葬仪式 | 第91-93页 |
二、高要苗寨丧葬仪式 | 第93-96页 |
第四章 糯米流动与社会交换 | 第96-111页 |
第一节 礼物中的糯米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祭祀中的糯米 | 第101-107页 |
一、招龙祭 | 第101-102页 |
二、祭尤公 | 第102-104页 |
三、立房祭 | 第104-105页 |
四、填桥祭 | 第105-106页 |
五、洗寨祭 | 第106页 |
六、通灵祭 | 第106页 |
七、秧门祭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糯米的生命 | 第107-111页 |
一、添粮仪式与生命 | 第108页 |
二、稻花神仪式与家的生命 | 第108-111页 |
第五章 作为自我隐喻的糯米 | 第111-115页 |
第一节 糯米与身体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糯米与社会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糯米的象征、交换与苗族的结群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3页 |
附录一 | 第123-137页 |
附录二:高要村村规民约 | 第137-141页 |
附录三:田野风采 | 第141-146页 |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