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基础理论 | 第16-32页 |
2.1 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 第16-20页 |
2.1.1 时间系统 | 第16-18页 |
2.1.2 坐标系统 | 第18-20页 |
2.2 观测值及其组合 | 第20-23页 |
2.2.1 测码伪距观测值 | 第21页 |
2.2.2 载波相位观测值 | 第21页 |
2.2.3 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 第21-23页 |
2.3 观测方程的线性化 | 第23-24页 |
2.3.1 伪距观测方程的线性化 | 第23-24页 |
2.3.2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的线性化 | 第24页 |
2.4 精密单点定位的模型 | 第24-29页 |
2.4.1 函数模型 | 第24-26页 |
2.4.2 随机模型 | 第26-28页 |
2.4.3 多导航卫星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 | 第28-29页 |
2.5 精密单点定位参数估计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精密单点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与改正 | 第32-46页 |
3.1 与接收机和测站有关的误差及改正 | 第32-35页 |
3.1.1 接收机钟差 | 第32页 |
3.1.2 接收机天线相位偏差 | 第32-33页 |
3.1.3 地球自转 | 第33页 |
3.1.4 地球固体潮 | 第33-34页 |
3.1.5 海洋负荷潮 | 第34页 |
3.1.6 观测值噪声 | 第34-35页 |
3.2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 第35-38页 |
3.2.1 星历误差 | 第35页 |
3.2.2 卫星轨道和钟差 | 第35-36页 |
3.2.3 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 第36-37页 |
3.2.4 天线相位缠绕 | 第37-38页 |
3.2.5 卫星硬件延迟 | 第38页 |
3.3 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 | 第38-45页 |
3.3.1 电离层延迟 | 第38-40页 |
3.3.2 对流层延迟 | 第40-44页 |
3.3.3 多路径效应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BDS不同星座对精密单点定位参数估计影响的实验与分析 | 第46-67页 |
4.1 BDS/GPS单系统参数估计实验 | 第47-54页 |
4.2 BDS与GPS系统组合的参数估计实验 | 第54-66页 |
4.2.1 一种BDS星座卫星与GPS组合 | 第54-58页 |
4.2.2 两种BDS星座卫星与GPS组合 | 第58-62页 |
4.2.3 全星座BDS与GPS组合 | 第62-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