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题解 | 第8-10页 |
1.2 研究缘起 | 第10-14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5 研究创新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3.1 政策传播的主要研究领域 | 第14-17页 |
1.3.2 政策传播的研究反思 | 第17-20页 |
2 媒体政策传播的修辞学考察进路 | 第20-27页 |
2.1 西方修辞理论的当代复兴 | 第20-24页 |
2.1.1 西方修辞学的曲折发展史 | 第20-21页 |
2.1.2 新修辞运动的重要理论家 | 第21-23页 |
2.1.3 新修辞运动的理论成果 | 第23-24页 |
2.2 政策传播的“修辞”属性 | 第24-25页 |
2.3 政策传播的“修辞”框架 | 第25-27页 |
3 “雄安”话语修辞实践的动因分析 | 第27-34页 |
3.1 “雄安”话语实践的现实语境 | 第27-30页 |
3.2 “雄安”话语实践的修辞动机 | 第30-33页 |
3.3 “雄安”话语实践的修辞任务 | 第33-34页 |
4 “雄安”议题话语秩序的建构 | 第34-41页 |
4.1 信源构造:“雄安”议题话语主体的联盟 | 第34-36页 |
4.2 主题发明:“雄安”议题话语结构的确立 | 第36-38页 |
4.3 “雄安”概念隐含的叙事逻辑 | 第38-39页 |
4.4 “雄安”,想象中的未来之城 | 第39-41页 |
5 “雄安”议题话语秩序的维护 | 第41-48页 |
5.1 政策议题修辞情景的触发 | 第41-42页 |
5.2 “雄安”议题修辞情景的媒体体察 | 第42-46页 |
5.2.1 “雄安”议题修辞情景中“缺失”的捕捉 | 第42-43页 |
5.2.2 “雄安”议题修辞情景中“受众”的确认 | 第43-45页 |
5.2.3 “雄安”议题修辞情景中“修辞主体”的分析 | 第45-46页 |
5.2.4 “雄安”议题修辞情景中“报道时机”的选择 | 第46页 |
5.3 消解“雄安”议题修辞情景中“缺失”的表达 | 第46-48页 |
6 结语 | 第48-50页 |
6.1 媒体政策话语生产的修辞策略 | 第48页 |
6.2 媒体政策话语修辞实践的认知性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A “雄安新区”政策议题一览表 | 第55-5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