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学术与实用意义 | 第14-16页 |
1.3.1 学术意义 | 第14-15页 |
1.3.2 实用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 梁平木版年画保护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19-35页 |
2.1 梁平木版年画保护工作概述 | 第19-20页 |
2.2 保存工作方面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2.2.1 原始资料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偏误 | 第20-22页 |
2.2.2 原始资料的记录尚有一部分空缺 | 第22-23页 |
2.2.3 资料档案的管理缺乏动态的增补 | 第23-24页 |
2.3 保护工作方面的主要问题 | 第24-31页 |
2.3.1 创作违背传承本真 | 第24-25页 |
2.3.2 传播缺乏社会参与 | 第25-26页 |
2.3.3 传播存在片面误导 | 第26-29页 |
2.3.4 传播亟待多元途径 | 第29-31页 |
2.4 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31-35页 |
2.4.1 主观原因 | 第31-33页 |
2.4.2 客观原因 | 第33-35页 |
3 数字化辅助梁平木版年画保护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43页 |
3.1 外在可能性 | 第35-37页 |
3.1.1 数字化工具成为保护年画的时代诉求 | 第35-36页 |
3.1.2 社区性传承趋势正在当地逐渐形成中 | 第36-37页 |
3.2 内在可能性 | 第37-43页 |
3.2.1 数字化传承符合梁平年画的发展规律 | 第37-39页 |
3.2.2 数字化工具受到各主体的接受和认可 | 第39-43页 |
4 数字化工具辅助各主体对梁平年画保护的应用 | 第43-79页 |
4.1 数据库辅助保护主体对年画的记录与管理 | 第43-54页 |
4.1.1 年画作品档案的建立 | 第44-50页 |
4.1.2 工具工艺档案的建立 | 第50-51页 |
4.1.3 文化空间档案的建立 | 第51-52页 |
4.1.4 年画增补档案的建立 | 第52页 |
4.1.5 传承主体档案的建立 | 第52-54页 |
4.2 设计软件辅助传承主体对年画的复原与创作 | 第54-69页 |
4.2.1 设计软件辅助传承主体对年画的建模修复 | 第55-57页 |
4.2.2 设计软件辅助传承主体对年画的线版创作 | 第57-64页 |
4.2.3 设计软件辅助传承主体对年画的色版创作 | 第64-69页 |
4.3 多媒体工具辅助传承各主体的教育和社区传播 | 第69-79页 |
4.3.1 通过交互触摸屏进行教育性传播 | 第70-77页 |
4.3.2 建立VR展览馆进行社区性传播 | 第77-79页 |
5 数字化工具辅助各主体在保护工作中可解决的问题 | 第79-85页 |
5.1 协助各主体对梁平年画的动态记录与管理 | 第79-81页 |
5.1.1 协助各主体持续记录 | 第79-80页 |
5.1.2 协助各主体动态管理 | 第80-81页 |
5.2 支撑各主体对梁平年画的延续复原与创作 | 第81-83页 |
5.2.1 支撑各主体本真复原 | 第81-82页 |
5.2.2 支撑各主体延续创作 | 第82-83页 |
5.3 促进各主体对梁平年画的参与传播与交流 | 第83-85页 |
5.3.1 促进各主体参与传播 | 第83-84页 |
5.3.2 促进各主体多元交流 | 第84-85页 |
6 结语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A.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所涉及到相关法律条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 第93-95页 |
B.田野考察访谈对象表(按田野考察时间排序) | 第95-96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