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2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 | 第19-20页 |
2 劳务派遣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2.1 劳务派遣的定义及特点 | 第20-25页 |
2.1.1 定义 | 第20页 |
2.1.2 劳务派遣特点 | 第20-22页 |
2.1.3 劳务派遣作用 | 第22-25页 |
2.2 劳务派遣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劳动分工理论 | 第25-26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6页 |
2.2.3 劳动力优化配置理论 | 第26-27页 |
3 扬州市劳务派遣制度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3.1 扬州市劳务派遣制度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3.1.1 引导萌芽阶段 | 第28页 |
3.1.2 发展壮大阶段 | 第28-29页 |
3.1.3 标准有序阶段 | 第29页 |
3.2 扬州市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3.2.1 用工不规范存在逆向派遣问题 | 第31-32页 |
3.2.2 用工不公平存在同工不同酬问题 | 第32-33页 |
3.2.3 被派遣劳动者福利待遇较低 | 第33-34页 |
3.2.4 被派遣劳动者职业劳动关系不稳定 | 第34-35页 |
3.2.5 权益保障缺失发生工伤时责任界定困难 | 第35-36页 |
4 扬州市劳务派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6-40页 |
4.1 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 | 第36-37页 |
4.2 劳务派遣的制度缺位 | 第37页 |
4.3 雇用与使用的自然分立 | 第37-38页 |
4.4 劳务派遣监管责任缺失 | 第38页 |
4.5 劳务派遣机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滞后 | 第38-40页 |
5 国外劳务派遣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40-47页 |
5.1 国外劳务派遣制度 | 第40-43页 |
5.1.1 美国劳务派遣制度 | 第40-41页 |
5.1.2 德国劳务派遣制度 | 第41-42页 |
5.1.3 日本劳务派遣制度 | 第42-43页 |
5.2 国外劳务派遣制度启示 | 第43-47页 |
5.2.1 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进行有效界定和拓宽 | 第44页 |
5.2.2 重新对劳务派遣中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范围进行界定 | 第44-45页 |
5.2.3 劳务派遣市场的规范与管制如何加强 | 第45-47页 |
6 完善扬州市劳务派遣制度的对策 | 第47-55页 |
6.1 完善立法,明确派遣用工范围和条件 | 第47-48页 |
6.1.1 劳务派遣回归至补充用工形式的立法本意 | 第47页 |
6.1.2 适度放宽并完善劳务派遣涉及行业 | 第47-48页 |
6.2 确保公平,加强劳务派遣的监督与管理 | 第48-50页 |
6.2.1 合理界定劳务派遣报酬范围 | 第48-49页 |
6.2.2 严格规定劳务派遣机构的准入条件 | 第49-50页 |
6.3 加强福利保障,建立劳务派遣工会管理制度 | 第50-52页 |
6.3.1 建立劳务派遣工会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6.3.2 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福利的保障 | 第51-52页 |
6.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劳动者权利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52-53页 |
6.4.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2页 |
6.4.2 完善被派遣劳动者权利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52-53页 |
6.5 完善机制,明确工伤问题的各方责任与义务 | 第53-55页 |
6.5.1 劳务派遣工伤责任相关规定 | 第53页 |
6.5.2 扬州劳务派遣工伤责任机制的完善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