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国站作业计划推演平台的研制与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裕国站作业计划分析 | 第18-30页 |
2.1 裕国站基本情况概述 | 第18-23页 |
2.1.1 裕国站概况 | 第18页 |
2.1.2 裕国站指挥调度工作概述 | 第18-20页 |
2.1.3 裕国站基本作业流程及技术作业类型 | 第20-23页 |
2.2 裕国站作业计划分析 | 第23-29页 |
2.2.1 裕国站接发车作业计划分析 | 第23-24页 |
2.2.2 裕国站本务机作业计划分析 | 第24页 |
2.2.3 裕国站调车作业计划分析 | 第24-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裕国站作业计划推演平台基础数据分析 | 第30-35页 |
3.1 作业计划基础数据 | 第30-31页 |
3.2 作业时间标准 | 第31-33页 |
3.2.1 裕国站接发车及本务机作业时间标准 | 第31-32页 |
3.2.2 裕国站调车作业计划分析 | 第32-33页 |
3.3 接车股道限制及作业占用道岔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裕国站作业计划推演平台的模型建立 | 第35-45页 |
4.1 全站一部工作计划的建立 | 第35-39页 |
4.1.1 全站一部工作计划需求 | 第35页 |
4.1.2 全站一部工作计划原理 | 第35-36页 |
4.1.3 全站一部工作计划时间推演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4.2 错办进路检测模型 | 第39-42页 |
4.2.1 错办进路检测需求 | 第39-40页 |
4.2.2 错办进路检测原理 | 第40-41页 |
4.2.3 错办进路检测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4.3 交叉进路检测模型 | 第42-44页 |
4.3.1 交叉进路检测需求 | 第42-43页 |
4.3.2 交叉进路检测原理 | 第43页 |
4.3.3 交叉进路检测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裕国站作业计划推演平台的实现 | 第45-60页 |
5.1 全站一部工作计划 | 第46-51页 |
5.1.1 接车计划 | 第46-47页 |
5.1.2 本务机作业计划 | 第47-48页 |
5.1.3 调车作业计划 | 第48-49页 |
5.1.4 全站一部工作计划的建立 | 第49-51页 |
5.2 错办进路检测 | 第51-52页 |
5.2.1 编组内容判断 | 第51页 |
5.2.2 建立计划进路矩阵和进路费用矩阵 | 第51-52页 |
5.2.3 错办进路检测 | 第52页 |
5.3 交叉进路检测 | 第52-55页 |
5.3.1 基于道岔号的进路数据库 | 第52页 |
5.3.2 检测各项作业的道岔交集 | 第52-54页 |
5.3.3 交叉进路检测 | 第54-55页 |
5.4 作业计划调整 | 第55-56页 |
5.5 裕国站作业计划推演平台的实现 | 第56-59页 |
5.5.1 系统编程语言介绍 | 第56页 |
5.5.2 系统界面 | 第56-57页 |
5.5.3 系统功能 | 第57-59页 |
5.5.4 系统实施效果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A 裕国站站场示意图 | 第63-65页 |
附录B 裕国站作业标准时间数据库 | 第65-72页 |
附录C 下行到达场作业计划进路数据库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