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本研究和以往研究的区别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多式联运及枢纽的概念 | 第15-24页 |
2.1 多式联运意义 | 第15-17页 |
2.1.1 多式联运的出现背景 | 第15页 |
2.1.2 多式联运概念 | 第15-16页 |
2.1.3 多式联运类型 | 第16-17页 |
2.2 多式联运代理行业的实用性 | 第17-19页 |
2.2.1 多式联运的实用性 | 第17-18页 |
2.2.2 多式联运对经济方面的益处 | 第18页 |
2.2.3 多式联运代理业的种类 | 第18-19页 |
2.3 多式联运代理行业的功能 | 第19-21页 |
2.3.1 多式联运代理行业的传统功能 | 第19-20页 |
2.3.2 多式联运代理行业的现代功能 | 第20页 |
2.3.3 多式联运代理行业的补助功能 | 第20-21页 |
2.4 物流枢纽意义 | 第21页 |
2.5 物流枢纽条件 | 第21-22页 |
2.6 物流枢纽种类 | 第22-24页 |
2.6.1 按照空间范围的物理枢纽 | 第22-23页 |
2.6.2 按照战略类型的物流枢纽 | 第23-24页 |
第3章 中韩贸易及物流网络现状 | 第24-33页 |
3.1 中韩贸易现状 | 第24-25页 |
3.2 中韩之间海运规模及物流网络现状 | 第25-27页 |
3.3 中韩之间空运规模及物流网络 | 第27-29页 |
3.4 中韩之间多式联运物流网络 | 第29-33页 |
第4章 多式联运枢纽网络设计 | 第33-42页 |
4.1 多式联运枢纽网络 | 第33-34页 |
4.2 轴辅式物流网络系统 | 第34-36页 |
4.2.1 轴辅式物流网络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 第34-35页 |
4.2.2 轴辅式物流网络设计问题 | 第35-36页 |
4.3 The p-Hub Median Problem | 第36-37页 |
4.3.1 The p-Hub Median Problem概念及分类 | 第36页 |
4.3.2 单/多个分配的p-Hub Median Problem | 第36-37页 |
4.4 设计多式联运枢纽网络模型的决策结构 | 第37-40页 |
4.4.1 分层服务决策结构 | 第37-38页 |
4.4.2 设计多式联运枢纽网络的决策结构 | 第38-40页 |
4.5 多式联运枢纽网络的成本要素 | 第40-42页 |
4.5.1 一般物流系统的成本要素 | 第40页 |
4.5.2 多式联运枢纽网络成本要素 | 第40-42页 |
第5章 构建多式联运枢纽网络数学模型 | 第42-51页 |
5.1 研究问题的参数分析 | 第42-45页 |
5.1.1 相关物流枢纽的参数描述 | 第42-43页 |
5.1.2 相关运输的参数描述 | 第43-44页 |
5.1.3 研究模型基本参数 | 第44-45页 |
5.2 构建多式联运枢纽网络数学模型 | 第45-51页 |
5.2.1 构建多式联运枢纽网络模型 | 第45-46页 |
5.2.2 设计决策变量 | 第46页 |
5.2.3 构建目标函数 | 第46-48页 |
5.2.4 设计基本约束 | 第48-49页 |
5.2.5 多式联运枢纽网络模型框架 | 第49-51页 |
第6章 实例研究 | 第51-71页 |
6.1 实例概述 | 第51-58页 |
6.1.1 实例数据简介 | 第51-57页 |
6.1.2 构建算例模型 | 第57-58页 |
6.2 算例求解 | 第58-61页 |
6.1.1 LINGO软件简介 | 第58页 |
6.1.2 求解模型 | 第58-61页 |
6.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61-71页 |
6.3.1 分析物流枢纽覆盖物流网络问题 | 第61-64页 |
6.3.2 分析物流服务时间 | 第64-65页 |
6.3.3 分析考虑中国到韩国的运输服务要求的情况 | 第65-68页 |
6.3.4 实际情况相比分析 | 第68-7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