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1 植物生长对N的响应 | 第11-16页 |
1.1.1 地上部生长对不同无机氮源的响应 | 第12-14页 |
1.1.2 根系构型对不同无机氮源的响应 | 第14-16页 |
1.2 植物对无机氮源NO_3~-和NH_4~+的吸收利用机制 | 第16-23页 |
1.2.1 植物对NO_3~-的吸收 | 第18-19页 |
1.2.2 植物对NH_4~+的吸收 | 第19-20页 |
1.2.3 无机氮源对植物吸收利用其他矿质元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4 根系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中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2.5 ~(15)N同位素标记法在植物吸收转运氮素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 植物对无机氮源的代谢 | 第23-25页 |
1.3.1 植物对NO_3~-的还原 | 第23-24页 |
1.3.2 植物对NH_4~+的同化 | 第24-25页 |
1.4 毛竹和栲树概述 | 第25-27页 |
1.4.1 毛竹概述 | 第25-26页 |
1.4.2 栲树概述 | 第26-27页 |
1.5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毛竹和栲树幼苗生长对不同氮钾营养的响应 | 第29-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0-31页 |
2.2.1 测定死亡率、苗高、叶片数 | 第30页 |
2.2.2 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 | 第30页 |
2.2.3 测定根系构型 | 第30页 |
2.2.4 测定生物量 | 第30-31页 |
2.2.5 植株体内N含量 | 第3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2.4.1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死亡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2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苗高及叶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3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5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根系构型的影响 | 第35-40页 |
2.4.6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N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7 不同氮钾配比对毛竹和栲树幼苗生长及根系构型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42-45页 |
2.5.1 讨论 | 第42-43页 |
2.5.2 小结 | 第43-45页 |
3 毛竹和栲树幼苗对NO_3~-和NH_4~+的吸收利用特征 | 第45-58页 |
3.1 毛竹和栲树幼苗根系NO_3~-和NH_4~+吸收过程 | 第45-47页 |
3.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 第4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3.1.4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3.1.5 讨论与小结 | 第47页 |
3.2 毛竹和栲树幼苗对NO_3~-和NH_4~+的吸收利用及体内分配特征 | 第47-58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8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3.2.5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2.6 讨论与小结 | 第55-57页 |
3.2.7 结论 | 第57-58页 |
4 铵硝营养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4.1.2 处理方法 | 第58页 |
4.2 测定方法 | 第58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4.4.1 铵硝营养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NR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2 铵硝营养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NiR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3 铵硝营养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GS酶活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4 铵硝营养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GOG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5 铵硝营养对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GDH酶活性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6 毛竹和栲树幼苗体内5种N代谢酶活性的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 | 第68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68-71页 |
4.5.1 讨论 | 第68-70页 |
4.5.2 小结 | 第70-7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总结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