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来源 | 第2-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概论 | 第12页 |
1.2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国外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3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3.1 外植体基因型、外植体发育程度以及接种方式 | 第14-15页 |
1.2.3.2 培养基及激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4 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5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显微结构观察 | 第17-18页 |
1.2.5.1 针叶树体胚起源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5.2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 第18页 |
1.3 湿地松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第20-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1.2.1 外植体的处理 | 第20页 |
2.1.2.2 合子胚发育阶段的观察 | 第20页 |
2.1.2.3 合子胚发育成熟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0-21页 |
2.1.2.4 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处理对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21页 |
2.1.2.5 外植体接种方式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2页 |
2.3.1 湿地松合子胚发育时期 | 第22-24页 |
2.3.1.1 合子胚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22-23页 |
2.3.1.2 不同基因型合子胚发育阶段的差异 | 第23-24页 |
2.3.2 影响因子对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24-29页 |
2.3.2.1 不同基本培养基类型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2.2 激素浓度组合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25页 |
2.3.2.3 不同采集期未成熟合子胚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2.4 不同基因型未成熟合子胚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5 外植体的接种方式对诱导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影响因子对非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29-32页 |
2.3.3.1 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对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3.2 不同采集期未成熟合子胚对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页 |
2.3.3.3 不同基因型未成熟合子胚对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增殖 | 第33-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态学与内源激素研究 | 第39-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4.1.2.1 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9页 |
4.1.2.2 原胚团时期组织细胞学观察 | 第39页 |
4.1.2.3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测定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4.2.1 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 第40-43页 |
4.2.2 原胚团时期组织细胞学特征 | 第43-46页 |
4.2.3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内源激素的差异 | 第46-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50页 |
5.1.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因素的分析 | 第48页 |
5.1.2 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分析 | 第48-49页 |
5.1.3 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显微观察研究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差异 | 第49-50页 |
5.2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