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及现实意义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绪论第7-9页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7页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7-8页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第8-9页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前提第9-14页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初源第9-12页
  1.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第9-10页
  2. 人类解放的继续思考和深入探查第10-12页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结构第12页
  1. 社会批判的对象第12页
  2. 社会批判的主体第12页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界第12-14页
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第14-21页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形成第14-15页
  1. 从哲学角度的剖析第14页
  2. 从国家与社会角度的剖析第14-15页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实质第15-18页
  1. 以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方法第15-16页
  2. 以合理辩证法为内核的科学方法第16-17页
  3. 以改造现实为目的的革命方法第17-18页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的特征第18-21页
  1. 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第18页
  2. 批判与构建的统一第18-20页
  3. 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第20-21页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第21-29页
 (一) 西方主要社会批判理论第21-25页
  1.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第21-22页
  2.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第22-24页
  3. 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第24-25页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第25-26页
  1. 对资源配置的研究视角第25页
  2. 现像与本质的关系第25页
  3.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关系第25-26页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第26-29页
  1. 宗教领域的批判第26-27页
  2. 政治领域的批判第27页
  3. 哲学领域的批判第27-28页
  4. 阶级领域的批判第28-29页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代意义第29-35页
 (一) 思维方式上的突破第29-30页
  1. 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第29页
  2. 当代社会物化和异化背景下的检讨和反思第29-30页
 (二) 社会实践上的创新第30-31页
  1.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其他社会批判理论的整合与超越第30-31页
  2. 从社会实践出发的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第31页
 (三)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资源第31-35页
  1. 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达于社会本质第31-32页
  2. 从勇于创新的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第32-33页
  3. 从深刻理解现在的基础上清晰的洞察未来第33-35页
结论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39-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逻辑构架及现实意义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主导下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