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1章 党内法规溢出效应的基本概述 | 第15-27页 |
1.1 党内法规溢出效应的内涵 | 第15-16页 |
1.2 党内法规“溢出”的表现形式 | 第16-21页 |
1.2.1 党内法规调整对象的溢出 | 第16-17页 |
1.2.2 党内法规调整范围的溢出 | 第17-19页 |
1.2.3 党内法规调整客体的溢出 | 第19-21页 |
1.3 党内法规溢出的特征 | 第21-23页 |
1.4 党内法规溢出的意义 | 第23-27页 |
第2章 党内法规“溢出”的历史蜕变 | 第27-32页 |
2.1 全面溢出阶段——政策治国 | 第27-30页 |
2.2 有限溢出阶段——法律主导 | 第30-31页 |
2.3 特定溢出阶段——党规领导 | 第31-32页 |
第3章 党内法规“溢出”的实证分析 | 第32-38页 |
3.1 党内法规“溢出”的类型化分析 | 第32-33页 |
3.2 党内法规“溢出”的正当性分析 | 第33-36页 |
3.2.1 宪法、法律賦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权 | 第33-34页 |
3.2.2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之需 | 第34-35页 |
3.2.3 调整的广度、深度之需 | 第35-36页 |
3.3 党内法规“溢出”的效力分析 | 第36-38页 |
第4章 党内法规溢出效应的控制 | 第38-43页 |
4.1 溢出效应控制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4.1.1 溢出边界模糊,具体事项不明 | 第38页 |
4.1.2 某些领域溢出过多,侵占国家法律适用空间 | 第38-39页 |
4.2 “溢出效应”的控制模式 | 第39-43页 |
4.2.1 禁止溢出类清单 | 第39-41页 |
4.2.2 限制溢出类清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