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业词汇缩写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0页 |
1.2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基础知识 | 第10-13页 |
1.2.1 稀土离子的电子跃迁形式 | 第11页 |
1.2.2 天线效应 | 第11-12页 |
1.2.3 稀土配合物中有机配体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种类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稀土/β-二酮类配合物 | 第13-14页 |
1.3.2 羧酸及其衍生物类 | 第14-15页 |
1.3.3 大环类稀土配合物 | 第15-16页 |
1.4 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介绍 | 第16-17页 |
1.4.1 稀土有机/无机发光材料的分类 | 第16页 |
1.4.2 四种制备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的方法 | 第16-17页 |
1.5 桥联聚倍半硅氧烷(BPS)介绍 | 第17-20页 |
1.5.1 单体的合成方法 | 第17-19页 |
1.5.2 溶胶-凝胶(sol-gel)法 | 第19-20页 |
1.6 BPS的具体应用 | 第20-22页 |
1.7 环糊精 | 第22-27页 |
1.7.1 基本概念与性质 | 第22页 |
1.7.2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1.7.3 环糊精的应用 | 第23-27页 |
1.8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8.1 选题依据 | 第27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稀土/均苯四甲酸桥联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0-31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3.1 实验中所用试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2 稀土/均苯四甲酸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 | 第33-35页 |
2.3.3 材料的表征 | 第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2.4.1 稀土/均苯四甲酸聚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数码照片 | 第35-37页 |
2.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2.4.3 热重分析 | 第38-39页 |
2.4.4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9-42页 |
2.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β-CD-TTA-Eu聚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44-55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4-45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4-4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3.1 β-CD-TTA-Eu类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45-47页 |
3.3.2 材料的表征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4.1 β-CD-TTA-Eu类杂化材料数码照片 | 第47-49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3.4.3 热重分析 | 第50-51页 |
3.4.4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1-53页 |
3.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β-CD-香豆素-Eu聚倍半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55-65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5-56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5-5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4.3.1 β-CD-香豆素-Eu类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56-57页 |
4.3.2 材料的表征 | 第57-5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4.4.1 β-CD-香豆素-Eu类杂化材料数码照片 | 第58页 |
4.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60页 |
4.4.3 热重分析 | 第60-61页 |
4.4.4 荧光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4.4.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