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荧光纳米材料简介 | 第9页 |
1.2 荧光金属纳米簇 | 第9-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氨基酸为模板合成金属纳米簇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金属纳米簇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荧光碳点 | 第15-18页 |
1.3.1 合成方法简介 | 第15-16页 |
1.3.2 元素掺杂合成荧光碳点 | 第16-17页 |
1.3.3 荧光碳点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2 超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应用于pH传感和溶剂化效应 | 第20-3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3 超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 | 第23页 |
2.2 超稳定铜纳米簇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3-27页 |
2.2.1 脯氨酸与铜离子配比 | 第23-24页 |
2.2.2 盐酸羟胺与铜离子配比 | 第24页 |
2.2.3 反应温度 | 第24-25页 |
2.2.4 反应时间 | 第25-26页 |
2.2.5 脯氨酸与其他氨基酸合成铜纳米簇的对比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3.1 光学性质分析 | 第27-29页 |
2.3.2 形貌分析与粒径的确定 | 第29-30页 |
2.3.3 元素组成分析 | 第30-31页 |
2.3.4 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2.3.5 稳定性的测定 | 第32-34页 |
2.3.6 构建pH传感器 | 第34-35页 |
2.3.7 溶剂化效应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Fe~(2+)掺杂脯氨酸为碳源的碳点合成及其应用于双发射检测体系 | 第39-6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3.1.2 Fe~(2+)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 第40-41页 |
3.1.3 酰胺化Fe~(2+)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 第41页 |
3.1.4 双发射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41页 |
3.2 Fe~(2+)掺杂脯氨酸为碳源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41-44页 |
3.2.1 Fe~(2+)的浓度 | 第41-42页 |
3.2.2 反应温度 | 第42页 |
3.2.3 反应时间 | 第42-43页 |
3.2.4 水热法与元素掺杂法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5 各种金属离子掺杂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光谱性质 | 第44页 |
3.3.2 形貌分析 | 第44-45页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分析 | 第45-48页 |
3.3.4 稳定性测定 | 第48-50页 |
3.4 双发射纳米复合物合成结果分析与应用 | 第50-60页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4.2 形貌特征分析 | 第51-52页 |
3.4.3 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3.4.4 Zn~(2+)的特异性检测 | 第53-56页 |
3.4.5 组氨酸的特异性检测 | 第56-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微波法合成Fe~(3+)掺杂高荧光碳点及其应用于pH传感 | 第61-7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4.1.3 Fe~(3+)掺杂的碳点的合成 | 第62-63页 |
4.2 Fe~(3+)掺杂的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63-65页 |
4.2.1 Trp与Fe~(3+)配比 | 第63页 |
4.2.2 反应温度 | 第63-64页 |
4.2.3 反应时间 | 第64-65页 |
4.2.4 其他金属离子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 第65页 |
4.2.5 低温水浴法与元素掺杂法对合成碳点的影响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4.3.1 光谱性质 | 第65-67页 |
4.3.2 形貌结构分析 | 第67-68页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和分析 | 第68-71页 |
4.3.4 红外光谱分析与表征 | 第71页 |
4.3.5 抗干扰性测定 | 第71-73页 |
4.3.6 pH开关 | 第73-75页 |
4.3.7 溶剂效应 | 第75-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本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