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人格权商业化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言第11-16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14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4页
    五、论文结构第14-15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5-16页
第一章 我国人格权商业化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第16-29页
    第一节 从迈克尔·乔丹诉乔丹体育案看人格权的商业化第16-18页
        一、迈克尔·乔丹诉乔丹体育案的纷争始末第16-17页
        二、案件启发与思考第17-18页
    第二节 我国人格权商业化的发展第18-21页
        一、我国人格权商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第18-19页
        二、司法实践中的尝试和突破第19-21页
    第三节 我国人格权商业化存在的问题第21-29页
        一、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第21-22页
        二、现有法律法规保护的滞后性第22-26页
        三、司法保护现状的不足第26-29页
第二章 其他国家的人格权商业化保护模式第29-38页
    第一节 美国的公开权保护模式第29-32页
        一、公开权发展历程第29-31页
        二、公开权权利主体与客体第31页
        三、公开权救济方式第31-32页
        四、公开权可以转让和继承第32页
    第二节 德国的统一权利保护模式第32-35页
        一、统一权利模式发展历程第32-33页
        二、统一权利模式的客体第33-34页
        三、其他第34-35页
    第三节 其他国家关于人格权商业化的保护第35-38页
        一、日本的商品化权保护模式第35页
        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仿冒侵权保护模式第35-38页
第三章 我国人格权商业化的保护模式与立法建议第38-48页
    第一节 我国人格权商业化的性质第38-40页
        一、新型人格权说第38页
        二、商事人格权说第38-39页
        三、知识产权说第39页
        四、无形财产说第39-40页
    第二节 人格权商业化保护模式借鉴第40-42页
        一、美国公开权不适合我国国情第40-41页
        二、我国应借鉴德国统一权利模式第41-42页
    第三节 人格权商业化的具体立法建议第42-48页
        一、承认人格权商业化的法律地位第42-43页
        二、人格权商业化的主体与客体第43-44页
        三、允许人格要素可授权给第三方使用第44-45页
        四、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保护和继承第45-46页
        五、人格权商业化的救济方式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认定与分析
下一篇:论关联交易的认定及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