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基于乙肝核心抗原病毒样颗粒及其衍生物颗粒性质的纯化和应用过程设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6-58页
    1.1 病毒样颗粒第16-30页
        1.1.1 病毒样颗粒的分类第16-17页
        1.1.2 病毒样颗粒的表达系统第17-20页
        1.1.3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第20-25页
        1.1.4 病毒样颗粒的表征技术第25-30页
    1.2 病毒样颗粒在疫苗中的应用第30-42页
        1.2.1 病毒样颗粒与免疫应答第30-35页
        1.2.2 病毒样颗粒为基础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第35-42页
    1.3 病毒样颗粒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应用第42-48页
        1.3.1 病毒样颗粒为载药体系的装载技术第42-45页
        1.3.2 病毒样颗粒载药系统的免疫逃逸策略第45-46页
        1.3.3 病毒样颗粒载药系统的靶向策略第46-47页
        1.3.4 病毒样颗粒载药系统的药物控释第47-48页
    1.4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病毒样颗粒(HBc-VLP)概述第48-54页
        1.4.1 HBc-VLP的结构特点第48页
        1.4.2 HBc-VLP的免疫特性第48-49页
        1.4.3 HBc-VLP的表达与纯化制备第49-51页
        1.4.4 HBc-VLP在疫苗载体领域的应用第51-53页
        1.4.5 HBc-VLP在纳米载体领域中的应用第53-54页
    1.5 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54-58页
        1.5.1 论文立题依据第54-55页
        1.5.2 论文研究内容第55-58页
2 HBc-VLP发酵表达与理化性质分析第58-78页
    2.1 研究背景第58-59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59-60页
        2.2.1 工程菌第59页
        2.2.2 试剂与设备第59-60页
    2.3 实验方法第60-65页
        2.3.1 工程菌的发酵培养和蛋白的诱导表达第60-61页
        2.3.2 菌体的收集与破碎第61-62页
        2.3.3 超速离心法制备HBc-VLP及衍生物标准品第62页
        2.3.4 理化性质分析第62-65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5-76页
        2.4.1 重组菌种的培养与诱导表达检测第65-66页
        2.4.2 HBc-VLP及衍生物定量方法的建立第66-68页
        2.4.3 HBc-VLP的诱导优化第68-69页
        2.4.4 HBc-VLP及衍生物的规模发酵第69-71页
        2.4.5 HBc-VLP及衍生物的理化性质分析第71-76页
    2.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3 基于HBc-VLP及其衍生物颗粒表面疏水特性的纯化制备第78-102页
    3.1 研究背景第78-79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79页
        3.2.1 工程菌第79页
        3.2.2 试剂与设备第79页
    3.3 实验方法第79-83页
        3.3.1 工程菌的发酵培养第79页
        3.3.2 菌体的收集与破碎第79-80页
        3.3.3 HBc-VLP以及衍生物标准品的制备第80页
        3.3.4 加热预处理初步纯化HBc-VLP第80页
        3.3.5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HBc-VLP第80页
        3.3.6 HBc-VLP疏水层析填料筛选第80页
        3.3.7 疏水层析纯化HBc-VLP第80-81页
        3.3.8 动态结合载量(DBC)的测定第81页
        3.3.9 凝胶过滤层析精制HBc-VLP第81页
        3.3.10 HBc-VLP及衍生物表面疏水性质计算第81-82页
        3.3.11 HBc-VLP及其衍生物的疏水性检测第82页
        3.3.12 理化性质检测第82-83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100页
        3.4.1 HBc-VLP加热预处理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第83-85页
        3.4.2 HBc-VLP表面疏水性分析和疏水层析介质的筛选第85-88页
        3.4.3 凝胶过滤层析(SEC)精制HBc-VLP第88-89页
        3.4.4 HBc-VLP纯化工艺的确定和批次重复实验第89-90页
        3.4.5 同源模拟HBc-VLP衍生物的结构及表面性质分析第90-94页
        3.4.6 ANS荧光法预测HIC的最佳盐浓度第94-96页
        3.4.7 动态色谱法确定HIC的最佳盐浓度第96-98页
        3.4.8 HBc-VLP的衍生物的纯化第98-100页
    3.5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4 基于HBc-VLP颗粒热膨胀特性的双重加热纯化预处理策略第102-120页
    4.1 研究背景第102-103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103页
        4.2.1 工程菌第103页
        4.2.2 试剂与设备第103页
    4.3 实验方法第103-106页
        4.3.1 工程菌的发酵培养第103-104页
        4.3.2 菌体的收集与破碎第104页
        4.3.3 利用超离技术纯化不同热处理原料中的HBc-VLP第104页
        4.3.4 HBc-VLP热稳定性研究第104页
        4.3.5 结构表征第104-105页
        4.3.6 宿主蛋白检测第105页
        4.3.7 两步梯度加热预处理细菌破碎上清液第105页
        4.3.8 疏水层析精制第105-106页
        4.3.9 二次加热制备的HBc-VLP免疫评价第106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6-117页
        4.4.1 HBc-VLP热稳定性研究第106-108页
        4.4.2 热处理纯化HBc-VLP研究第108-110页
        4.4.3 HBc-VLP颗粒内部HCP测量第110-112页
        4.4.4 HBc-VLP包载HCP机理分析第112-114页
        4.4.5 二次梯度加热纯化HBc-VLP工艺建立第114-116页
        4.4.6 以二次梯度加热法为核心纯化纯化HBc-VLP为骨架的候选疫苗第116-117页
    4.5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5 基于HBc-VLP颗粒纳米孔道热膨胀特性的内、外双抗原流感疫苗设计与制备第120-132页
    5.1 研究背景第120-121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121-123页
        5.2.1 工程菌第121页
        5.2.2 实验动物与毒株第121-122页
        5.2.3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122页
        5.2.4 主要试剂配制第122页
        5.2.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22-123页
    5.3 实验方法第123-125页
        5.3.1 工程菌的发酵培养第123页
        5.3.2 菌体的收集与破碎第123页
        5.3.3 M2e-HBc的制备第123页
        5.3.4 M2e-HBc加热装载NP制备双抗原流感疫苗第123页
        5.3.5 双抗原流感疫苗的结构表征第123页
        5.3.6 小鼠动物模型免疫与攻毒实验第123-124页
        5.3.7 ELISA检测血清抗体滴度第124-125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5-130页
        5.4.1 内、外双抗原流感疫苗的制备第125-126页
        5.4.2 内、外双抗原流感疫苗的结构检测第126-128页
        5.4.3 内、外双抗原流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第128-129页
        5.4.4 内、外双抗原流感疫苗抗体分型检测第129页
        5.4.5 内、外双抗原流感疫苗攻毒保护力评价第129-130页
    5.5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6 基于HBc-VLP颗粒特性的阿霉素药物装载与控释第132-164页
    6.1 研究背景第132-135页
    6.2 材料与设备第135页
        6.2.1 常规实验材料与药品第135页
        6.2.2 细胞、动物及相关耗材第135页
    6.3 实验方法第135-141页
        6.3.1 HBc-VLP为载体装载DOX制备HBc-DOX (HD)第135-136页
        6.3.2 HD颗粒表面通过PEG偶联RGD制备HBc-DOX-PEG-RGD第136-138页
        6.3.3 HBc-VLP载药量的确定第138页
        6.3.4 理化性质检测与颗粒表征第138-139页
        6.3.5 体外药物释放检测第139页
        6.3.6 MTT毒性试验考察HDPR的细胞毒性第139-140页
        6.3.7 流式细胞仪检测HDPR的细胞内吞情况第140页
        6.3.8 激光共聚焦检测HDPR的细胞摄取第140-141页
        6.3.9 体内荧光成像与器官分布研究第141页
        6.3.10 体内抑瘤实验第141页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41-161页
        6.4.1 HBc-VLP热装载DOX初步探究第141-143页
        6.4.2 HBc-VLP装载DOX药量的计算方法的建立第143-144页
        6.4.3 HBc-VLP热装载DOX条件优化第144-147页
        6.4.4 HBc-VLP加热装载DOX与传统解聚-再组装法装载效率的比较第147-148页
        6.4.5 HBc-Dox表面化学修饰RGD靶向肽第148-150页
        6.4.6 HBc-DOX-PEG-RGD (HDPR)的体外稳定性以及智能释放性能第150-153页
        6.4.7 游离和装载于HBc-VLP中的DOX体外细胞毒性第153-154页
        6.4.8 HBc-VLP装载对DOX胞内摄取的影响第154-155页
        6.4.9 游离和装载于HBc-VLP中的DOX胞内定位第155-157页
        6.4.10 药物的肿瘤靶向性以及抑瘤活性评价第157-160页
        6.4.11 HDPR肿瘤靶向性和高抑瘤活性的机理分析与讨论第160-161页
    6.5 本章小结第161-16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64-170页
    7.1 概要第164页
    7.2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4-165页
    7.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65-167页
    7.4 展望第167-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98页
附录A 英文缩写对照表第198-200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200-202页
    作者简历第200页
    获奖情况第200页
    已发表的文章目录第200-201页
    申请专利目录第201-202页
致谢第202-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反应-扩散的银颗粒形貌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含尘焦油热解规律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