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3页 |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3-14页 |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第14页 |
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 第14-17页 |
4.1 物理修复技术 | 第14页 |
4.2 化学修复技术 | 第14-15页 |
4.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5-16页 |
4.3.1 微生物修复 | 第15页 |
4.3.2 动物修复 | 第15页 |
4.3.3 植物修复 | 第15-16页 |
4.4 联合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5 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5.1 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5.1.1 传统分离纯培养和稀释平板计数 | 第17页 |
5.1.2 Biolog微平板法 | 第17页 |
5.1.3 磷脂脂肪酸法(PLFA) | 第17页 |
5.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 | 第17-18页 |
5.1.5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8页 |
6 研究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8-19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20页 |
2.1.2 供试植物品种 | 第20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4.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2页 |
2.4.2 土壤重金属全量和形态的测定 | 第22页 |
2.4.3 植物重金属全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4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23页 |
2.4.5 高通量测序 | 第23页 |
2.4.6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2.4.6.1 单因子指数法 | 第23-24页 |
2.4.6.2 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 第24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5-50页 |
3.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25-26页 |
3.2 黑麦草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 | 第26-41页 |
3.2.1 黑麦草根际土壤重金属总量变化特征 | 第26-28页 |
3.2.2 黑麦草根际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 | 第28-34页 |
3.2.2.1 ST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变化特征 | 第28-31页 |
3.2.2.2 SN根际土壤重金属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3.2.3 黑麦草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分析 | 第34-41页 |
3.2.3.1 黑麦草地上与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 | 第34-40页 |
3.2.3.2 黑麦草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 | 第40-41页 |
3.2.3.3 黑麦草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 | 第41页 |
3.3 黑麦草修复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41-47页 |
3.3.1 土壤样品稀释性曲线和多样性指数 | 第41-43页 |
3.3.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 第43-47页 |
3.3.2.1 土壤细菌门水平结构组成 | 第43-45页 |
3.3.2.2 土壤细菌属水平结构组成 | 第45-47页 |
3.4 土壤微生物与重金属之间的关系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