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3.1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 第17-19页 |
1.3.3 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19-20页 |
1.3.4 课堂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 | 第20-22页 |
1.3.5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 | 第22-25页 |
1.3.6 研究评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2.2.2 问卷调查法 | 第27-28页 |
2.2.3 专家访谈法 | 第28页 |
2.2.4 实地考察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 第29-41页 |
3.1 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类及具体表现 | 第29-31页 |
3.2 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统计 | 第31-33页 |
3.3 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第33-37页 |
3.4 高考压力对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 | 第37-38页 |
3.5 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统计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株洲市高中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4.1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41-42页 |
4.1.1 对体育课堂的认识不足 | 第41页 |
4.1.2 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 第41页 |
4.1.3 学生特殊心理阶段 | 第41-42页 |
4.1.4 学生有着较强的体育活动能力和较高的体育认知水平 | 第42页 |
4.2 体育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42-43页 |
4.2.1 教师专业水平偏低,难以有效吸引学生 | 第42页 |
4.2.2 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 第42-43页 |
4.2.3 教师个人魅力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 第43页 |
4.2.4 师生关系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 第43页 |
4.3 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43-45页 |
4.3.1 父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不利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 第44页 |
4.3.3 父母望子成龙,重文轻体的传统思想 | 第44页 |
4.3.4 对高考的定义影响对体育课的认知 | 第44-45页 |
4.4 学校方面的原因 | 第45-46页 |
4.4.1 课程管理对学生参加课程积极性的影响 | 第45页 |
4.4.2 学校物质文化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高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 第46-53页 |
5.1 学生方面 | 第46-47页 |
5.1.1 重视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健康意识 | 第46页 |
5.1.2 改变观念,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能力 | 第46-47页 |
5.1.3 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47页 |
5.2 教师方面 | 第47-49页 |
5.2.1 教师主动端正教学态度,更好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 第47页 |
5.2.2 教师保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 第47-48页 |
5.2.3 重视德育的灵魂和基础作用,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观念 | 第48页 |
5.2.4 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 | 第48页 |
5.2.5 丰富体育课堂内涵,坚持体育课程改革 | 第48页 |
5.2.6 促进师生关系转变,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 第48-49页 |
5.3 学校方面 | 第49-50页 |
5.3.1 制定课堂规范,帮助教师高效管理课堂 | 第49页 |
5.3.2 坚持课程改革,建设具有专业特点的体育课程 | 第49-50页 |
5.3.3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 第50页 |
5.4 家庭、社会方面 | 第50-51页 |
5.4.1 学校保卫处加大检查力度,联合相关部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 第50-51页 |
5.4.2 建立教师—班主任—家长三位一体的联系模式,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 第51页 |
5.5 学习理念方面 | 第51-53页 |
5.5.1 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与高考的关系 | 第51页 |
5.5.2 学校和家庭给予正确的引导 | 第51页 |
5.5.3 学校对体育课进行合理设置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附录1:株洲市高中体育课问题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2:专家对调查问卷的反馈意见 | 第60-61页 |
附录3:株洲市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