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D通信能量获取机制与资源复用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基于5G网络下的D2D通信技术研究 | 第14-24页 |
2.1 未来5G网络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2.2 D2D通信的网络结构和通信使用场景 | 第15-19页 |
2.2.1 D2D网络结构 | 第15-18页 |
2.2.2 D2D通信使用场景 | 第18-19页 |
2.3 D2D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9-22页 |
2.3.1 D2D通信的控制方式 | 第19页 |
2.3.2 D2D设备发现与建立连接 | 第19-21页 |
2.3.3 D2D通信模式选择 | 第21-22页 |
2.4 无线充电技术 | 第22-23页 |
2.4.1 充电技术的可行性 | 第22页 |
2.4.2 充电技术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D2D通信干扰分析及管理方案 | 第24-33页 |
3.1 蜂窝系统干扰情况分析 | 第24-27页 |
3.2 D2D干扰协调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3.2.1 模式选择 | 第27-29页 |
3.2.2 功率控制 | 第29-31页 |
3.2.3 资源分配与调度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LTE-SIM仿真平台 | 第33-42页 |
4.1 仿真平台框架 | 第33-36页 |
4.1.1 仿真器模块 | 第35页 |
4.1.2 帧管理模块 | 第35页 |
4.1.3 网络管理模块 | 第35-36页 |
4.1.4 流管理模块 | 第36页 |
4.2 仿真流程 | 第36页 |
4.3 LTE信道模块 | 第36-38页 |
4.3.1 传播损耗模型 | 第36-38页 |
4.3.2 信道质量指示 | 第38页 |
4.4 资源调度模块 | 第38-39页 |
4.5 D2D通信在仿真平台的实现 | 第39-40页 |
4.6 仿真性能评估标准 | 第40-4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用户比例公平的资源分配方案 | 第42-52页 |
5.1 系统模型 | 第42-45页 |
5.1.1 小区模型 | 第42-44页 |
5.1.2 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5.2 基于IMPF的资源分配方案 | 第45-48页 |
5.2.1 许可接入和功率控制 | 第45-46页 |
5.2.2 资源分配方案 | 第46-48页 |
5.3 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5.3.1 仿真参数 | 第48-49页 |
5.3.2 仿真结果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基于能量获取的D2D通信方案 | 第52-64页 |
6.1 问题描述 | 第52-53页 |
6.2 系统模型 | 第53-56页 |
6.2.1 网络模型 | 第53-55页 |
6.2.2 能量模型 | 第55页 |
6.2.3 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6.3 基于能量获取的能量感知匹配方案 | 第56-60页 |
6.4 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6.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60-61页 |
6.4.2 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64-6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