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讨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价值与价值观 | 第18-19页 |
一、价值 | 第18页 |
二、价值观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 | 第19-21页 |
一、价值认知 | 第19页 |
二、价值认同 | 第19-20页 |
三、价值践行 | 第20页 |
四、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解读 | 第21-25页 |
一、核心价值观 | 第21-22页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2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借鉴 | 第25-3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内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指导 | 第26-28页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第26-27页 |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西方学者有关认识论障碍理论的借鉴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 | 第30-34页 |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不坚定 | 第30-31页 |
二、社会层面提倡的价值取向认识片面 | 第31-33页 |
三、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偏失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44页 |
一、个体发展的原因 | 第34-37页 |
二、受教育来源的原因 | 第37-39页 |
三、认识的来源原因 | 第39-44页 |
第五章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 第44-46页 |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 第44-45页 |
二、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 第45页 |
三、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 | 第46-48页 |
一、抓好家庭第一课堂,发挥父母的榜样力量 | 第46-47页 |
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体验 | 第47页 |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47-48页 |
四、优化网络环境,正确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 | 第48页 |
第三节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 | 第48-50页 |
一、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自身素养 | 第48-49页 |
二、优化课堂教学 | 第49-50页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50页 |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 第50-53页 |
一、促进经济转型,增强民族自豪感 | 第51页 |
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制度环境 | 第51-52页 |
三、增强对意识形态引领作用 | 第52-53页 |
第五节 优化大学生实践机制,做到对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 | 第53-55页 |
一、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 第53-54页 |
二、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 第54页 |
三、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