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词表 | 第17-2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1-27页 |
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21-25页 |
1.1 结直肠癌简介,以及流行病学现状 | 第21页 |
1.2 结直肠癌检诊、监测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肿瘤标志物的依据、方法及临床意义 | 第22-23页 |
1.4 结直肠癌氨基酸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结直肠癌组织氨基酸的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65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7-33页 |
2.1 仪器 | 第27-28页 |
2.2 试剂与耗材 | 第28页 |
2.3 氨基酸对照品 | 第28-33页 |
2.4 组织样本 | 第33页 |
3 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 第33-43页 |
3.1 相关溶液的配制及前处理 | 第33-35页 |
3.1.1 氨基酸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3.1.2 内标氨基酸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3.1.3 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33-34页 |
3.1.4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3.1.5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的前处理 | 第34-35页 |
3.1.6 质量控制样本的配制 | 第35页 |
3.1.7 质量控制样本的前处理 | 第35页 |
3.2 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3.3 质谱条件 | 第36-40页 |
3.4 组织样本的前处理 | 第40页 |
3.5 方法学验证 | 第40-43页 |
3.5.1 选择性 | 第40页 |
3.5.2 定量下限与检测限 | 第40-41页 |
3.5.3 线性与浓度范围 | 第41页 |
3.5.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 第41-42页 |
3.5.5 准确度与精密度 | 第42页 |
3.5.6 稳定性 | 第42页 |
3.5.7 稀释效应 | 第42-43页 |
3.5.8 残留效应 | 第43页 |
3.6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 结果 | 第43-62页 |
4.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43-60页 |
4.1.1 选择性结果 | 第43-47页 |
4.1.2 定量下限与检测限结果 | 第47页 |
4.1.3 线性与浓度范围结果 | 第47-51页 |
4.1.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结果 | 第51-53页 |
4.1.5 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 | 第53-56页 |
4.1.6 稳定性结果 | 第56-59页 |
4.1.7 稀释效应结果 | 第59-60页 |
4.1.8 残留效应结果 | 第60页 |
4.2 组织样本测定结果 | 第60-62页 |
5 讨论 | 第62-64页 |
5.1 氨基酸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浓度 | 第62页 |
5.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62页 |
5.3 “模拟组织液”的选择 | 第62-63页 |
5.4 组织样本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63页 |
5.5 内标氨基酸的选定 | 第63-64页 |
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基于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结直肠癌组织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研究 | 第65-79页 |
1 引言 | 第65页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5-66页 |
2.1 仪器 | 第65页 |
2.2 试剂与耗材 | 第65页 |
2.3 氨基酸对照品 | 第65页 |
2.4 组织样本 | 第65-66页 |
3 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 第66-67页 |
3.1 相关溶液的配制及前处理 | 第66-67页 |
3.2 色谱条件 | 第67页 |
3.3 质谱条件 | 第67页 |
3.4 组织样本前处理 | 第67页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67页 |
4 结果 | 第67-77页 |
4.1 结直肠癌患者的基本信息 | 第67-68页 |
4.2 组织样本氨基酸总离子流图 | 第68页 |
4.3 组织样本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68-70页 |
4.4 组织样本氨基酸多维统计分析结果 | 第70-77页 |
4.4.1 主成分分析 | 第70-71页 |
4.4.2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第71-73页 |
4.4.3 差异性变量分析 | 第73-76页 |
4.4.4 差异性代谢物可能相关的代谢通路 | 第76-77页 |
5 讨论 | 第77页 |
5.1 结直肠癌组织氨基酸代谢谱的特点 | 第77页 |
5.2 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用于癌症分期研究的不足 | 第77页 |
6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氨基酸的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9-105页 |
1 引言 | 第79-80页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80页 |
2.1 仪器 | 第80页 |
2.2 试剂与耗材 | 第80页 |
2.3 氨基酸对照品 | 第80页 |
2.4 血浆样本 | 第80页 |
3 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 第80-84页 |
3.1 相关溶液的配制与前处理 | 第80-82页 |
3.1.1 氨基酸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第80-81页 |
3.1.2 内标氨基酸对照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第81页 |
3.1.3 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81页 |
3.1.4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81-82页 |
3.1.5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的前处理 | 第82页 |
3.1.6 质量控制样本的配制 | 第82页 |
3.1.7 质量控制样本的前处理 | 第82页 |
3.2 色谱条件 | 第82页 |
3.3 质谱条件 | 第82-83页 |
3.4 血浆样本的前处理 | 第83页 |
3.5 方法学验证 | 第83-84页 |
3.5.1 选择性 | 第83页 |
3.5.2 定量下限与检测限 | 第83页 |
3.5.3 线性与浓度范围 | 第83页 |
3.5.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 第83-84页 |
3.5.5 准确度与精密度 | 第84页 |
3.5.6 稳定性 | 第84页 |
3.5.7 稀释效应 | 第84页 |
3.5.8 残留效应 | 第84页 |
3.6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4 结果 | 第84-102页 |
4.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84-100页 |
4.1.1 选择性结果 | 第84-88页 |
4.1.2 定量下限与检测限结果 | 第88页 |
4.1.3 线性与浓度范围结果 | 第88-92页 |
4.1.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结果 | 第92-94页 |
4.1.5 准确度与精密度结果 | 第94-97页 |
4.1.6 稳定性结果 | 第97-100页 |
4.1.7 稀释效应结果 | 第100页 |
4.1.8 残留效应结果 | 第100页 |
4.2 血浆样本测定结果 | 第100-102页 |
5 讨论 | 第102-104页 |
5.1 血浆待测氨基酸种类的确定 | 第102-103页 |
5.2 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103页 |
5.3 “模拟血浆”的选择 | 第103页 |
5.4 内标氨基酸的选定 | 第103-104页 |
6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基于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浆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研究 | 第105-127页 |
1 引言 | 第105页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05-107页 |
2.1 仪器 | 第105页 |
2.2 试剂与耗材 | 第105页 |
2.3 氨基酸对照品 | 第105页 |
2.4 受试人员血浆样本收集 | 第105-107页 |
2.4.1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样本收集 | 第105-106页 |
2.4.2 健康志愿者血浆样本收集 | 第106页 |
2.4.3 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血浆样本收集 | 第106-107页 |
2.5 受试人员分组 | 第107页 |
2.5.1 训练集 | 第107页 |
2.5.2 测试集 | 第107页 |
3 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 第107-108页 |
3.1 相关溶液的配制及前处理 | 第107页 |
3.2 色谱条件 | 第107页 |
3.3 质谱条件 | 第107页 |
3.4 血浆样本前处理 | 第107页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107-108页 |
4 结果 | 第108-124页 |
4.1 训练集人员基本信息 | 第108页 |
4.2 训练集血浆样本氨基酸总离子流图 | 第108-109页 |
4.3 训练集血浆样本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109-110页 |
4.4 训练集血浆样本氨基酸多维统计分析结果 | 第110-117页 |
4.4.1 主成分分析 | 第110-111页 |
4.4.2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第111-114页 |
4.4.3 差异性变量分析 | 第114-117页 |
4.4.4 差异性代谢物可能相关的代谢通路 | 第117页 |
4.5 结直肠癌诊断模型的建立 | 第117-120页 |
4.5.1 结直肠癌诊断单因子模型 | 第117-118页 |
4.5.2 结直肠癌诊断联合因子模型 | 第118-120页 |
4.6 结直肠癌诊断模型的验证 | 第120-124页 |
4.6.1 测试集人员基本信息 | 第120-121页 |
4.6.2 测试集血浆样本氨基酸总离子流图 | 第121-122页 |
4.6.3 测试集血浆样本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122-123页 |
4.6.4 联合因子模型诊断测试集的价值 | 第123页 |
4.6.5 结直肠癌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 | 第123-124页 |
5 讨论 | 第124-125页 |
5.1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氨基酸代谢谱的特点 | 第124页 |
5.2 基于联合因子建立的结直肠癌诊断模型 | 第124-125页 |
5.3 测试集样本的选择及诊断模型的验证 | 第125页 |
6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结直肠癌患者的色氨酸代谢通路 | 第127-137页 |
1 引言 | 第127-128页 |
2 IDO1酶含量 | 第128-129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28-129页 |
2.1.1 仪器 | 第128页 |
2.1.2 试剂与耗材 | 第128页 |
2.1.3 血浆样本 | 第128-129页 |
2.2 检测方法 | 第129页 |
2.2.1 酶联免疫检测操作 | 第129页 |
2.2.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129页 |
2.3 IDO1酶含量检测结果 | 第129页 |
3 IDO1酶相对活性 | 第129-132页 |
3.1 IDO1酶相对活性计算方法 | 第129-130页 |
3.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130页 |
3.3 血浆IDO1酶相对活性计算结果 | 第130-131页 |
3.4 组织IDO1酶相对活性计算结果 | 第131-132页 |
4 讨论 | 第132-137页 |
4.1 色氨酸代谢通路及IDO酶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第132页 |
4.2 结直肠癌组织色氨酸代谢发生改变的病因机制 | 第132-133页 |
4.3 其它差异性氨基酸在结直肠癌代谢改变中的意义 | 第133-134页 |
4.4 联合因子诊断模型对于结直肠癌诊断的优势 | 第134页 |
4.5 靶向氨基酸代谢组学研究的不足 | 第134-137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137-139页 |
1 研究总结 | 第137-138页 |
2 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附录 | 第149-151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