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DNA的长江上游四种薄鳅属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前言 | 第13-21页 |
1.1.1 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及鱼类概况 | 第13-15页 |
1.1.2 线粒体DNA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1.3 四种薄鳅属鱼类研究概述 | 第16-20页 |
1.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器材 | 第22页 |
2.2.3 试剂与溶液配制 | 第22页 |
2.2.4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4.1 序列变异及多样性 | 第25-26页 |
2.4.2 种群遗传分化 | 第26-31页 |
2.4.3 种群历史 | 第31页 |
2.5 讨论 | 第31-35页 |
2.5.1 红唇薄鳅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2.5.2 红唇薄鳅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 第32-33页 |
2.5.3 红唇薄鳅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第33-34页 |
2.5.4 红唇薄鳅资源保护 | 第34-35页 |
第3章 长江上游长薄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实验器材 | 第35-36页 |
3.2.3 试剂与溶液配制 | 第36页 |
3.2.4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3.4.1 序列变异及多样性 | 第36-37页 |
3.4.2 种群遗传分化 | 第37-41页 |
3.4.3 种群历史 | 第41-42页 |
3.5 讨论 | 第42-45页 |
3.5.1 长薄鳅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3.5.2 长薄鳅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 第43-44页 |
3.5.3 长薄鳅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第44页 |
3.5.4 长薄鳅资源保护 | 第44-45页 |
第4章 长江上游小眼薄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2.2 实验器材 | 第46页 |
4.2.3 试剂与溶液配制 | 第46页 |
4.2.4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4.4.1 序列变异及多样性 | 第46-47页 |
4.4.2 种群遗传分化 | 第47-51页 |
4.4.3 种群历史 | 第51-52页 |
4.5 讨论 | 第52-55页 |
4.5.1 小眼薄鳅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5.2 小眼薄鳅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 第53-54页 |
4.5.3 小眼薄鳅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第54页 |
4.5.4 小眼薄鳅资源保护 | 第54-55页 |
第5章 长江上游紫薄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 | 第55-64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5.2.2 实验器材 | 第55-56页 |
5.2.3 试剂与溶液配制 | 第56页 |
5.2.4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5.4.1 序列变异及多样性 | 第56-57页 |
5.4.2 种群遗传分化 | 第57-61页 |
5.4.3 种群历史 | 第61-62页 |
5.5 讨论 | 第62-64页 |
5.5.1 紫薄鳅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 第62页 |
5.5.2 紫薄鳅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 第62-63页 |
5.5.3 紫薄鳅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第63页 |
5.5.4 紫薄鳅资源保护 | 第63-64页 |
第6章 四种薄鳅遗传结构比较 | 第64-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发表文章和参加学术活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