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珍稀动物科普馆发展及现状 | 第18-25页 |
第一节 珍稀动物发展现状 | 第18页 |
第二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概况 | 第18-21页 |
一、产生的背景 | 第18-19页 |
二、展示的职能 | 第19-20页 |
三、观展的主体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 第21-24页 |
一、珍稀动物科普馆现状问题 | 第21-23页 |
二、珍稀动物科普馆展示设计新趋势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珍稀动物科普馆展示设计要素分析 | 第25-37页 |
第一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感官体验要素 | 第25-30页 |
一、“视觉”体验之传递性 | 第26-27页 |
二、“听觉”体验之趣味性 | 第27-28页 |
三、“触觉”体验之准确性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职能要素转变 | 第30-33页 |
一、以动物为本 | 第30-31页 |
二、以环境为根 | 第31页 |
三、以科普为主 | 第31-32页 |
四、以互动为辅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设计要素 | 第33-36页 |
一、体现珍稀动物主题 | 第33页 |
二、营造主题文化氛围 | 第33-35页 |
三、创造珍稀情感意境 | 第35页 |
四、传递科普文化内涵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珍稀动物科普馆展示设计方法研究 | 第37-52页 |
第一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设计与策划 | 第37-38页 |
一、设计与策划 | 第37页 |
二、珍稀动物科普馆设计策划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空间设计 | 第38-42页 |
一、布局形式 | 第39-40页 |
二、空间特点 | 第40-41页 |
三、构成要素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色彩设计 | 第42-44页 |
一、展示色彩设计 | 第42-43页 |
二、珍稀动物科普馆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光环境设计 | 第44-47页 |
一、光环境特征 | 第45-46页 |
二、光环境表现形式 | 第46-47页 |
第五节 珍稀动物科普馆展示设计表现形式 | 第47-51页 |
一、复原展示 | 第47-49页 |
二、数字化展示 | 第49-50页 |
三、模拟展示 | 第50-51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中华大熊猫苑科普馆展示设计案例实践 | 第52-68页 |
第一节 中华大熊猫苑科普馆概况 | 第52-54页 |
一、展馆背景 | 第52-53页 |
二、展馆要求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中华大熊猫苑科普馆设计理念 | 第54-56页 |
一、元素提取 | 第54-55页 |
二、创意深化 | 第55-56页 |
第三节 中华大熊猫苑科普馆空间划分及情感设计 | 第56-59页 |
一、展示空间划分 | 第56-58页 |
二、空间情感设计 | 第58-59页 |
第四节 中华大熊猫苑科普馆展示节点与多媒体技术运用 | 第59-67页 |
一、多媒体技术引入的特点 | 第60-61页 |
二、中华大熊猫苑科普馆多媒体技术运用 | 第61-6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