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森林保险的概念与制度价值 | 第15-20页 |
2.1 森林保险的概念 | 第15-19页 |
2.1.1 森林保险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森林保险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森林保险的分类 | 第17-19页 |
2.2 森林保险的制度价值 | 第19-20页 |
2.2.1 分散森林经营风险 | 第19页 |
2.2.2 推动森林保险运行法制化 | 第19页 |
2.2.3 促进森林保险科研与理论成果实践化 | 第19-20页 |
第3章 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20-28页 |
3.1 国外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考察 | 第20-23页 |
3.1.1 国外几种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 | 第20-22页 |
3.1.2 合理借鉴国外制度 | 第22-23页 |
3.2 我国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第23-25页 |
3.2.1 我国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的现状 | 第23-25页 |
3.2.2 我国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的问题 | 第25页 |
3.3 我国森林原保险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 第25-28页 |
第4章 森林原保险合同 | 第28-34页 |
4.1 森林原保险合同的特征 | 第28页 |
4.1.1 森林原保险合同的一般特征 | 第28页 |
4.1.2 森林原保险合同的具体特征 | 第28页 |
4.2 森林原保险合同订立的难点分析 | 第28-31页 |
4.2.1 逆选择问题 | 第28-29页 |
4.2.2 订立主体的多元化问题 | 第29-30页 |
4.2.3 订立步骤的复杂化 | 第30-31页 |
4.2.4 合同条款的确定问题 | 第31页 |
4.3 森林原保险合同的履行中的难点分析 | 第31-34页 |
4.3.1 道德风险 | 第31-32页 |
4.3.2 勘察理赔困难 | 第32页 |
4.3.3 合同双方的义务争执 | 第32-34页 |
第5章 森林原保险费率 | 第34-38页 |
5.1 森林原保险费率厘定权的行使主体 | 第34页 |
5.2 森林原保险风险区划 | 第34-36页 |
5.2.1 自然因素 | 第35-36页 |
5.2.2 社会经济技术抗灾条件 | 第36页 |
5.3 森林原保险费率的具体标准 | 第36-38页 |
第6章 森林再保险 | 第38-42页 |
6.1 森林再保险的承保机构 | 第38-39页 |
6.2 森林再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 | 第39-42页 |
6.2.1 原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39-40页 |
6.2.2 再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40-42页 |
第7章 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支持与监管 | 第42-47页 |
7.1 政府对森林保险的支持 | 第42-45页 |
7.1.1 经济支持 | 第42-43页 |
7.1.2 行政支持 | 第43-44页 |
7.1.3 法律支持 | 第44-45页 |
7.2 森林保险的行政监管 | 第45-47页 |
7.2.1 监管机构 | 第45页 |
7.2.2 监管对象 | 第45-46页 |
7.2.3 监管内容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