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概论第7-15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8页
    1.2 嵌岩灌注桩简介第8-11页
        1.2.1 嵌岩桩定义第8-9页
        1.2.2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异同第9-10页
        1.2.3 嵌岩灌注桩的特点第10-11页
    1.3 泥岩简介第11-12页
    1.4 嵌岩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第13-15页
第二章 嵌岩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分析第15-30页
    2.1 概述第15页
    2.2 嵌岩桩的破坏模式第15-16页
    2.3 荷载传递机理第16-18页
        2.3.1 非嵌岩桩的传力机理第16-17页
        2.3.2 嵌岩桩的传力机理第17-18页
    2.4 嵌岩桩侧阻力分析第18-27页
        2.4.1 桩—土侧阻力分析第18页
        2.4.2 桩—岩侧阻力分析第18-22页
        2.4.3 桩侧阻力影响因素第22-27页
    2.5 嵌岩桩端阻力分析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桩静载试验第30-52页
    3.1 工程概况第30-32页
        3.1.1 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第30-31页
        3.1.2 岩土构成与特征第31-32页
    3.2 自平衡原位试验第32-36页
        3.2.1 试验原理第32-33页
        3.2.2 加载方式与位移观测第33-34页
        3.2.3 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第34-36页
    3.3 自平衡试验成果分析第36-48页
        3.3.1 自平衡试验测试结果第36-47页
        3.3.2 受压桩、抗拔桩与自平衡桩荷载传递机理比较第47-48页
    3.4 泥岩中单桩沉降计算分析第48-51页
        3.4.1 沉降组成第48页
        3.4.2 单桩沉降计算第48-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有限元分析第52-71页
    4.1 有限元简介第52-55页
    4.2 Midas GTS NX数值模拟简介第55页
    4.3 桩岩(土)接触面第55-56页
        4.3.1 理想接触界面第56页
        4.3.2 非理想接触界面第56页
    4.4 桩岩(土)本构模型第56-58页
        4.4.1 线弹性模型第57-58页
        4.4.2 非线性弹性模型第58页
        4.4.3 弹塑性模型第58页
    4.5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4.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60-70页
        4.6.1 不同桩径对承载力的影响第66-67页
        4.6.2 不同嵌岩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第67-70页
    4.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承载力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第71-82页
    5.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简介第71-72页
        5.1.1 极差分析法第71-72页
        5.1.2 方差分析法第72页
    5.2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正交试验分析第72-75页
    5.3 灰色理论简介第75-78页
        5.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第76页
        5.3.2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方法第76-78页
    5.4 泥岩地基大直径嵌岩灌注桩灰色关联分析第78-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展望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附录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室内人员走动及数量变化工况下的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下一篇:RC梁-圆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环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