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说法的角度看伪科学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假说法的一般特征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假说的提出 | 第15-16页 |
一、根据新的观察实验事实提出 | 第15页 |
二、为解决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提出假说 | 第15-16页 |
三、为用新理论解决旧问题提出 | 第16页 |
四、由不同假说渗透融合提出 | 第16页 |
第二节 假说的检验 | 第16-19页 |
一、实践检验 | 第17-18页 |
二、“判决性实验”检验 | 第18页 |
三、逻辑检验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对通过检验的假说的评估 | 第19-24页 |
一、保守性 | 第19-20页 |
二、谦和性 | 第20页 |
三、简单性 | 第20-21页 |
四、概括性 | 第21页 |
五、精确性 | 第21-22页 |
六、可证伪性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伪科学案例分析及其一般特征 | 第24-38页 |
第一节 伪科学界定 | 第24-27页 |
一、伪科学定义 | 第24-26页 |
二、伪科学的类型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伪科学若干案例分析 | 第27-33页 |
一、“飞碟说” | 第28-29页 |
二、“地平说” | 第29-30页 |
三、李森科主义 | 第30-32页 |
四、“占星术”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伪科学的一般特征 | 第33-38页 |
一、神秘性 | 第33-35页 |
二、冗杂性 | 第35-36页 |
三、不可重复检验性 | 第36页 |
四、无法驳斥性 | 第36-37页 |
五、功利性 | 第37页 |
六、使用思维相似性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伪科学对假说法的背离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对检验环节的背离 | 第38-40页 |
一、背离实践可检验性 | 第38-39页 |
二、背离合逻辑性原则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评估环节的违反 | 第40-46页 |
一、背离保守性原则 | 第40-41页 |
二、背离谦和性原则 | 第41-42页 |
三、背离简单性原则 | 第42-43页 |
四、背离概括性原则 | 第43页 |
五、背离精确性原则 | 第43-44页 |
六、背离可证伪性原则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