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柑桔类病虫害论文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表第14-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33页
    1.1 柑橘黄龙病发生及分布第15-16页
    1.2 柑橘黄龙病病原认识历程第16-19页
    1.3 柑橘黄龙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第19-23页
        1.3.1 黄龙病症状第19页
        1.3.2 寄主范围第19-21页
        1.3.3 传播途径第21-22页
        1.3.4 热敏感性第22-23页
    1.4 柑橘黄龙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第23-28页
        1.4.1 基因组学第23-25页
        1.4.2 致病机理第25页
        1.4.3 遗传多样性第25-28页
    1.5 柑橘黄龙病诊断方法第28-31页
        1.5.1 田间鉴定第28-29页
        1.5.2 电镜观察第29页
        1.5.3 血清学检测第29页
        1.5.4 生化指标鉴定和高光谱检测第29-30页
        1.5.5 核酸检测第30-31页
    1.6 柑橘黄龙病防控第31-33页
        1.6.1 苗木脱毒第31页
        1.6.2 抗生素治疗第31-32页
        1.6.3 抗病育种第32页
        1.6.4 综合防控第32-33页
第二章 引言第33-35页
第三章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gxpsy分离物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第35-63页
    3.1 材料第35-40页
        3.1.1 植物和木虱第35页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5-36页
        3.1.3 主要缓冲液和培养基配制第36-37页
        3.1.4 本章使用的引物和探针第37-40页
    3.2 方法第40-53页
        3.2.1 基因组DNA提取第40-41页
        3.2.2 木虱体内黄龙病菌相对含量测定第41-42页
        3.2.3 木虱基因组DNA扩增第42页
        3.2.4 全基因组测序第42-43页
        3.2.5 基因组数据拼接、注释及可视化第43页
        3.2.6 基因组比较分析第43页
        3.2.7 进化分析第43-46页
        3.2.8 常规PCR、长距离PCR及基因组步行第46-49页
        3.2.9 PCR产物纯化、克隆及测序第49-5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3.3.1 单头木虱中黄龙病菌相对含量第53页
        3.3.2 基因组测序、序列组装及拼接第53-54页
        3.3.3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gxpsy分离物基因组特征及比较分析第54-57页
        3.3.4 进化分析第57-58页
    3.4 讨论第58-61页
    3.5 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第63-83页
    4.1 材料第63-68页
        4.1.1 感菌植物和木虱第63-66页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6页
        4.1.3 主要缓冲液和培养基配制第66-67页
        4.1.4 本章使用的引物第67-68页
    4.2 方法第68-71页
        4.2.1 变性PAGE胶电泳及快速银染第68-69页
        4.2.2 VNTR位点的筛选第69-70页
        4.2.3 MLVA分析第70-71页
        4.2.4 MLVAPCR稳定性测试第7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1-77页
        4.3.1 VNTR位点筛选第71-72页
        4.3.2 MLVA分析第72-77页
    4.4 讨论第77-81页
    4.5 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基于两个大片段DNA插入缺失位点的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3-95页
    5.1 材料第83-84页
        5.1.1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分离物第83-84页
        5.1.2 本章使用的引物第84页
    5.2 方法第84-85页
        5.2.1 LF-InDel位点鉴定第84-85页
        5.2.2 LF-InDel位点扩增第85页
        5.2.3 序列分析和数据统计第85页
    5.3 结果和分析第85-92页
        5.3.1 InDel位点鉴定第85-88页
        5.3.2 LF-InDel-3位点插入缺失多态性第88-89页
        5.3.3 LF-InDel-4位点插入缺失多态性第89-90页
        5.3.4 LF-InDel-3位点和LF-InDel-4位点插入缺失连锁分析第90-92页
    5.4 讨论第92-93页
    5.5 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串联重复序列在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高灵敏性检测中的应用第95-109页
    6.1 材料第95-97页
        6.1.1 植物材料第95-96页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96页
        6.1.3 主要缓冲液和培养基配制第96-97页
        6.1.4 本章使用的引物第97页
    6.2 方法第97-100页
        6.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97-98页
        6.2.2 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筛选第98页
        6.2.3 基于串联重复序列的聚合酶链式置换反应引物的设计第98页
        6.2.4 基于串联重复序列的聚合酶链式置换反应第98-99页
        6.2.5 扩增子克隆与测序第99页
        6.2.6 质粒标准品模板制备第99页
        6.2.7 检测灵敏度比较第99-100页
        6.2.8 田间样品检测第10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0-106页
        6.3.1 基于串联重复序列的聚合酶链式置换反应引物的设计及验证第100-103页
        6.3.2 灵敏度测定及比较第103-105页
        6.3.3 田间样品检测第105-106页
    6.4 讨论第106-108页
    6.5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109-113页
    7.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7.1.1 黄龙病菌亚洲种gxpsy分离物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第109页
        7.1.2 黄龙病菌亚洲种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第109-110页
        7.1.3 基于大片段DNA插入缺失位点的黄龙病菌亚洲种遗传多样性第110页
        7.1.4 串联重复序列在黄龙病菌亚洲种高灵敏性检测中的应用第110-111页
    7.2 创新点第111页
    7.3 研究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7页
附录Ⅰ附表第127-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科研项目、专利申报及获奖情况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杆菌介导的苜蓿耐盐SOS多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下一篇:青稞全谷粉对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肝肠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