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一、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关于图书选题策划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关于地域文化类选题策划的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选题与选题策划 | 第13-15页 |
二、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类选题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地域文化类图书与苏州大学出版社图书选题特色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地域文化图书与地方出版社互利互惠 | 第18-19页 |
一、出版社助力地域文化传播 | 第18-19页 |
二、地域文化反哺出版社图书选题与品牌特色 | 第19页 |
第二节 苏大社选题特色:走地方特色选题之路 | 第19-22页 |
第三节 吴文化数据库助力苏大社地域文化类选题开发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苏州文化丛书”与“扬州文化丛书”选题运作流程 | 第23-48页 |
第一节 苏州文化丛书 | 第23-39页 |
一、选题策划:迎合市场需求,深入挖掘苏州地域文化选题 | 第23-24页 |
二、作者选择:作者应对苏州文化有浸入式了解 | 第24-28页 |
三、内容要求:有效落实选题意图,着力展现苏州文化 | 第28-30页 |
四、图书装帧设计:结合选题和具体内容的整体考量 | 第30-37页 |
五、营销推广:打“苏州文化”牌,兼顾“两个效益”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扬州文化丛书 | 第39-48页 |
一、选题策划:延续品牌效应,紧抓出版时机 | 第40-41页 |
二、作者选择:“扬州人写扬州” | 第41-42页 |
三、内容要求:文选、诗咏、掌故彰显“扬州文化”特色 | 第42-43页 |
四、图书装帧设计:“琼花”LOGO贯穿丛书,特色器物彰显细节 | 第43-46页 |
五、营销推广:新书首发式、名家书评,提升品牌知名度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两套丛书选题策划各阶段特征 | 第48-64页 |
第一节 选题:凸显地域特色,遵循出版社特色出版之路 | 第48-50页 |
一、选题凸显各自特色地域文化 | 第48-49页 |
二、选题符合出版社特色出版定位 | 第49页 |
三、选题内容选取标准较难把握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作者:本土专家型作者,通俗语言风格 | 第50-52页 |
一、倾向本地专家型作者 | 第50-51页 |
二、图书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 第51-52页 |
三、合适作者不易寻找 | 第52页 |
第三节 图书装帧设计:丛书出版,凸显图书特色标志 | 第52-58页 |
一、丛书形式出版,多角度传播文化 | 第53-55页 |
二、装帧设计统一,增强图书视觉效果 | 第55-56页 |
三、图书标志个性十足,凸显地域特色 | 第56-57页 |
四、“扬州文化丛书”更加注重图文搭配 | 第57-58页 |
五、不断更新图书装帧,重新唤起市场活力 | 第58页 |
第四节 “扬州文化丛书”增加各阶段投入力度 | 第58-61页 |
一、成立市委领导小组,进行多次审校,特邀图书装帧设计师 | 第59页 |
二、市场+政府,书评+出版座谈会助力宣传推广 | 第59-61页 |
第五节 “苏州文化丛书”增加数字化形式 | 第61-62页 |
一、加入吴文化数据库,增加数字化形式 | 第61-62页 |
二、根据图书内容,开发数字化功能 | 第62页 |
第六节 迎合市场需求,开发地域文化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苏州文化丛书”与“扬州文化丛书”对当下地域文化类图书选题启示与意义 | 第64-72页 |
第一节 地域文化类图书市场愈加庞大,新形式涌现 | 第64-67页 |
第二节 对当下地域文化类选题运作启示 | 第67-72页 |
一、平衡政府对选题运作的主导作用 | 第67页 |
二、甄选适合地域文化选题的作者 | 第67-68页 |
三、抓好出版机遇,借势造势营销 | 第68页 |
四、丛书比单行本更能形成影响力 | 第68-69页 |
五、不断更新图文装帧,兼顾现代美学与图书特点 | 第69-70页 |
六、搭乘新媒体营销快车,改善受众狭小的局限 | 第70页 |
七、延伸图书产业链,开发地域文化周边产品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附录1 苏州大学出版社吴文化图书出版概览 | 第77-81页 |
附录2 访谈记录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