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大黄牡丹皮汤对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痰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0-25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1.1.5 脱落标准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治疗方案 | 第11-12页 |
1.2.2 观察指标 | 第12页 |
1.2.3 统计分析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结果 | 第13-16页 |
1.3.1 一般信息资料比较 | 第13页 |
1.3.2 疗效比较 | 第13-16页 |
1.3.3 安全性评价 | 第16页 |
1.4 讨论 | 第16-22页 |
1.4.1 现代医学对CAS易损斑块的认识 | 第16-18页 |
1.4.2 加减大黄牡丹皮汤的组方分析 | 第18-21页 |
1.4.3 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21-22页 |
1.5 结论 | 第22页 |
1.6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第2章 综述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25-46页 |
2.1 中医学关于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 | 第25-33页 |
2.1.1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概述 | 第25页 |
2.1.2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病机 | 第25-28页 |
2.1.3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单味药物的研究 | 第28-30页 |
2.1.4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复方药物的研究 | 第30-33页 |
2.2 现代医学关于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 | 第33-40页 |
2.2.1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概述 | 第33-34页 |
2.2.2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 | 第34-35页 |
2.2.3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志物 | 第35-37页 |
2.2.4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 | 第37-38页 |
2.2.5 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的内科治疗 | 第38-40页 |
2.3 小结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第47-49页 |
附录2 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49-50页 |
附录3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 第50-51页 |
附录4 Crouse积分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