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技术性质及试验方法 | 第19-33页 |
2.1 试验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第19-23页 |
2.1.1 环氧树脂 | 第19-20页 |
2.1.2 固化剂 | 第20页 |
2.1.3 稀释剂 | 第20-21页 |
2.1.4 增韧剂 | 第21页 |
2.1.5 水 | 第21页 |
2.1.6 着色剂 | 第21-22页 |
2.1.7 集料 | 第22-23页 |
2.2 快速固化胶结料制备方法 | 第23页 |
2.2.1 制备工艺 | 第23页 |
2.3 快速固化胶结料性能及试验方法研究 | 第23-32页 |
2.3.1 快速固化胶结料最大初凝时间与温度关系 | 第23-24页 |
2.3.2 快速固化胶结料拉伸试验 | 第24-29页 |
2.3.3 快速固化胶结料黏度试验 | 第29-30页 |
2.3.4 快速固化胶结料强度增长试验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测试方法研究 | 第33-47页 |
3.1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配合比设计参数研究 | 第33-36页 |
3.1.1 强度 | 第34页 |
3.1.2 孔隙率 | 第34-35页 |
3.1.3 胶石比 | 第35-36页 |
3.1.4 集料级配 | 第36页 |
3.2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配合比设计方法分析 | 第36-38页 |
3.2.1 集料级配设计 | 第37-38页 |
3.2.2 体积法配合比计算方法 | 第38页 |
3.3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制备工艺研究 | 第38-40页 |
3.3.1 搅拌工艺 | 第38-39页 |
3.3.2 成型工艺 | 第39-40页 |
3.3.3 养生方法 | 第40页 |
3.4 环氧树脂类透水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 第40-46页 |
3.4.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3.4.2 抗折强度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3.4.3 抗冻性能测试方法 | 第42-43页 |
3.4.4 有效孔隙率测试方法 | 第43页 |
3.4.5 渗透性能测试方法 | 第43-45页 |
3.4.6 耐磨性能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第47-62页 |
4.1 透水路面混凝土结构特点 | 第47-48页 |
4.1.1 结构特点 | 第47-48页 |
4.2 级配和成型工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8-56页 |
4.2.1 集料级配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8-54页 |
4.2.2 成型工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胶石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6-59页 |
4.4 着色剂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路用性能研究 | 第62-76页 |
5.1 透水性能研究 | 第62-65页 |
5.1.1 水力梯度确定 | 第63-64页 |
5.1.2 渗透系数测定及分析 | 第64-65页 |
5.2 抗冻性能研究 | 第65-68页 |
5.2.1 抗冻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65-67页 |
5.2.2 抗冻性能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 第67-68页 |
5.3 耐磨性能研究 | 第68-70页 |
5.3.1 磨耗测试步骤 | 第68页 |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8-70页 |
5.4 色彩耐久性研究 | 第70-73页 |
5.4.1 室内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5.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1-72页 |
5.4.3 室外色彩耐久性试验 | 第72-73页 |
5.5 抗滑性能研究 | 第73-74页 |
5.6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透水路面铺装材料性能及效益分析研究 | 第76-82页 |
6.1 常见透水铺装材料 | 第77-78页 |
6.1.1 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 | 第77页 |
6.1.2 沥青混凝土透水路面 | 第77-78页 |
6.2 透水铺装材料性能分析 | 第78-79页 |
6.3 环氧树脂类透水路面经济效益分析 | 第79-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2-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创新点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