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2-38页 |
1.1 资料和方法 | 第12-14页 |
1.1.1 一般资料 | 第12页 |
1.1.2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2-13页 |
1.1.3 定义与问卷设计 | 第13-14页 |
1.1.4 统计学处理 | 第14页 |
1.2 结果 | 第14-25页 |
1.2.1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 | 第14-15页 |
1.2.2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术后PMPS及感觉障碍情况 | 第15-16页 |
1.2.3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术后PMPS疼痛特征比较 | 第16-18页 |
1.2.4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术后PMPS各描述项及SF-MPQ评分比较 | 第18-21页 |
1.2.5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术后PMPS的SF-MPQ及SF-36评分对比 | 第21-22页 |
1.2.6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的术中观察指标 | 第22-23页 |
1.2.7 ICBN保留组与切除组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和生存情况的比较 | 第23-25页 |
1.3 讨论 | 第25-32页 |
1.3.1 保留ICBN能有效降低PMPS及感觉障碍的发生 | 第25-27页 |
1.3.2 保留ICBN能显著降低PMPS的疼痛程度及SF-MPQ评分 | 第27-29页 |
1.3.3 保留ICBN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健康质量 | 第29-30页 |
1.3.4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ICBN具有可靠的安全考量 | 第30-32页 |
1.4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2章 综述 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第38-50页 |
2.1 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 | 第39-42页 |
2.1.1 患病率 | 第39页 |
2.1.2 生活质量 | 第39页 |
2.1.3 病因及危险因素 | 第39-42页 |
2.2 临床表现、分类及诊断 | 第42-43页 |
2.3 发病机制 | 第43-44页 |
2.3.1 乳房幻觉疼痛的机制 | 第43页 |
2.3.2 肋间臂神经痛的机制 | 第43-44页 |
2.3.3 神经瘤性疼痛的机制 | 第44页 |
2.4 治疗进展 | 第44页 |
2.5 预防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