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1.2.1 国内外生态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 第11-14页 |
1.2.2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农村河流生态治理进展 | 第15-16页 |
1.2.4 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效果评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圭塘河生态治理措施与治理成效 | 第21-33页 |
2.1 区域背景介绍 | 第21-22页 |
2.1.1 圭塘河流域 | 第21页 |
2.1.2 圭塘河生态风光带重点治理区概况 | 第21-22页 |
2.2 圭塘河生态治理措施 | 第22-24页 |
2.2.1 河流几何形态与景观带恢复 | 第22-24页 |
2.2.2 水质提升与栖息地环境改善 | 第24页 |
2.3 监测指标的选取 | 第24-27页 |
2.3.1 水质与河流水文指标的选取及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2.3.2 监测样点的布设 | 第25页 |
2.3.3 生物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2.4 圭塘河环境参数与生物多样性结果 | 第27-32页 |
2.4.1 环境参数 | 第27-28页 |
2.4.2 群落结构组成 | 第28-29页 |
2.4.3 生物指数与多样性评价 | 第29-30页 |
2.4.4 功能摄食类群 | 第30-32页 |
2.4.5 底栖动物沿程分布特点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麻林河生态治理措施与治理成效——以麻林河为例 | 第33-46页 |
3.1 区域背景介绍 | 第33-35页 |
3.1.1 麻林河流域简介 | 第33-34页 |
3.1.2 麻林河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前概况 | 第34-35页 |
3.2 生态治理措施与恢复机理 | 第35-37页 |
3.2.1 河流几何形态恢复与景观带修复 | 第35-36页 |
3.2.2 底泥疏浚与水质改善 | 第36-37页 |
3.3 监测指标的选取 | 第37-40页 |
3.3.1 水质指标的选取与评价 | 第37页 |
3.3.2 监测样点的布设 | 第37-38页 |
3.3.3 生物指标的选取与评价 | 第38-40页 |
3.4 麻林河环境参数与生物多样性结果 | 第40-45页 |
3.4.1 环境参数 | 第40页 |
3.4.2 群落结构组成 | 第40-41页 |
3.4.3 生物指数与多样性评价 | 第41-43页 |
3.4.4 功能摄食类群 | 第43-44页 |
3.4.5 底栖动物沿程分布特点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农村河流与城市河流治理措施与成效差异分析 | 第46-54页 |
4.1 西种目标河流的主要特征性差异 | 第46-47页 |
4.1.1 土地利用形式差异 | 第46页 |
4.1.2 水文水质条件差异 | 第46-47页 |
4.2 圭塘河对治理工程的响应方式 | 第47-49页 |
4.2.1 城市河流水质及底质退化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近自然化治理措施在城市河流修复中的作用 | 第48页 |
4.2.3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的适用性 | 第48-49页 |
4.3 麻林河对治理工程的响应方式 | 第49-51页 |
4.3.1 生态治理工程对麻林河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 第49页 |
4.3.2 植被缓冲带对麻林河的生态作用 | 第49-50页 |
4.3.3 麻林河生境栖息地改善效果评价 | 第50-51页 |
4.4 两类河流治理工程效果的差异性分析 | 第51-53页 |
4.4.1 两种目标河流治理工程的主要特点 | 第51-52页 |
4.4.2 两种目标河流治理工程效果对比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页 |